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福克纳的时间哲学属于过程哲学流派的"心理时间"范畴,他把一些相同的事件通过不同思想人按照自己的时间观念表达出来,并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融合的循环过程中,真实地反映了南方人纷繁复杂的情思纠葛和内心的情感沉积.

  • 标签: 福克纳 情思 心理时间 真实 流派 情感
  • 简介:<正>从八十岁逆流而下,坐在时间的河岸。有个先生多次寻问我的年龄,我不知道他为什么对我的年龄感兴趣?最后我对他说:我很老也很年轻,你可以把我看成八十岁,也可以把我看成十八岁。是的,我很老也很年轻,有可能是八十岁,也有可能只有十八岁,不知你们是否懂得?此时,我逆流而下,在一个秋天坐在故乡的河岸,我,只有十八岁。

  • 标签: 我不知道 滔滔江水 还给我 青瓦 我就这样 蜿蜒曲折
  • 简介:<正>如果你看我的文字像看摄影作品一样,肯定没读懂我要说些什么;如果你以为我的叙述都是写实,可能是肤浅的阅读。此时,我像一个梦游者一样,站在时间的风口,开始一段灵魂的呓语。你可以跟随我的叙述走马观花,也可以和我一起沉入时光黑洞。

  • 标签: 摄影作品 特约专稿 不知道 在路上 告诉我 草山
  • 简介:本世纪以来,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他们的政治态度、处世方式、哲学思想、文学创作以及他们的结交时间等,都曾引起文史学界的广泛注意和深入探讨。所谓的"竹林七贤"云云,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有无这样的集团实体。陈寅恪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万绳楠整理,黄山书社1987年版)第三篇《清谈误国》中引《世说新语》"文学"、

  • 标签: 七贤 《世说新语》 处世方式 与山巨源绝交书 文学创作 讲演录
  • 简介:纳博科夫是著名俄裔美国作家,他在小说中表达了独特的时间观.在他看来,时间是牢狱,它将人们禁锢在现在,使人们不能抵达过去,也不能拥抱未来.这一时间观与纳博科夫的生命体验、传统的影响以及他自己的理论思考紧密相关.纳博科夫小说的主人公亨伯特、的主人公普宁、的主人公金伯特分别意欲借助记忆、幻觉和艺术超越现在、战胜时间,最终都惨遭失败.纳博科夫通过这三部小说说明:时间之狱牢不可破,人们不可能借助任何事物冲破现在的'重围'.

  • 标签: 纳博科夫 主人公 小说 《普宁》 《洛丽塔》 时间观
  • 简介:作为流亡作家,纳博科夫一生经受了田园时间与道路时间的分裂,以及道路时间本身的断裂,因此时间的分裂成为他不断强化的感受。在小说中,时间的分裂表现为转喻与隐喻的强烈对比,以及隐喻暗含的审美距离。时间的断裂感促使他在叙事中寻求个体与世界象征性的弥合。

  • 标签: 纳博科夫 时间意识 转喻 隐喻
  • 简介:《城堡》在时间上既具有传统的现代因素,又具有反传统的后现代因素。小说中K的生活和经历大致可以清理出一个时间秩序,但另一方面,小说中,不论人物的行动时间还是作者的叙述时间都有变异。小说中两封信的事,因为没有时间顺序或者说时间混乱,我们无法复原或勾勒出它的故事和情节。

  • 标签: 《城堡》 卡夫卡 后现代 时间
  • 简介:2009年7月15日,第141届芥川奖揭晓,44岁的矶崎宪一郎凭《最终的栖身处》以压倒性的优势从6部作品中脱颖而出,摘得桂冠。第141届芥川奖评选委员会会议于当日下午5时在东京筑地的新喜乐高级餐厅召开。池泽夏树、石原慎太郎、小川洋子、川上弘美、黑井千次、高树伸子、宫本辉、村上龙和山田咏美等9位委员悉数出席,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讨论,最终决定把奖项授予矶崎宪一郎的《最终的栖身处》。矶崎宪一郎1965年出生在日本千叶县我孙子市,1983年从东京都都立上野高中毕业,1988年从早稻田大学商学部毕业,同年开始到现在一直是公司职员。2007年以《最重要的孩子》获得第44届文艺奖,从而登上日本文坛。2008年,《眼睛和太阳》入围第139届芥川奖候选名单。2009年发表的新作有《世纪的发现》和《绘画》。《最终的栖身处》主要描写的是经历过几次婚外恋情的某一制药公司职员,在得知自己有了女儿之后,终于领悟到自身所肩负的责任。小说中的主人公在生活中与妻子并无默契,曾一度决意离婚。如果在即将分手的那个夜晚妻子没有吐露怀孕的真情,他将失去自己最终的“栖身处”。作品描述了主人公长达20年的婚姻生活,像一个个生活的断片一样,把时间累积了起...

  • 标签: 出炉纪实 奖出炉 描绘时间
  • 简介:马丁·艾米斯的长篇小说利用启蒙运动以来的主导时间观念--时间的线性、矢量性和不可逆性,将时间的流程倒置过来,使时间的不可逆性成为可逆性,通过戏仿诞生、堕落和拯救的人生模式,构成了对启蒙运动以来线性进步的历史观的质疑;而主人公分成为两部分--"魂灵"与"身体",互不了解与互不统属,这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拉康的分裂的主体观;主人公人生轨迹的倒置又瓦解了现代性的根本价值"自由"观念;所有这些使整部作品构成了一部质疑现代性的后现代寓言.

  • 标签: 马丁·艾米斯 《时间之箭》 长篇小说 英国 文学评论 启蒙运动
  • 简介:本世纪以来,认知诗学发展迅速,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为进一步推动认知诗学深入发展,四川外国语大学和中国认知诗学研究会(筹)将于2013年10月31日一11月3日在重庆召开首届认知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中国认知诗学学术研讨会。PeterStockwell,MarkTurner,GeoffHall(LanguageandLiterature主编),JoannaGavins,GerardSteen,ElenaSemino,ElenaSemino等国外知名学者将应邀与会。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认知诗学 中国 知名学者 外国语大学 诗学发展
  • 简介:时间性危机是西方文化中最深层的危机。本文由时间性角度切入《荒原狼》,从纵的方向剖析了《荒原狼》时间性危机的缘由,又从横的方向清理了“荒原狼”克服时间、出逃时间的诸种方式和方法,并对黑塞开出的以“幽默”来救治人的时间性危机的方法进行了评析。

  • 标签: 黑塞 《荒原狼》 时间 危机救治
  • 简介:主体的时间性是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式主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批评界鲜少关注。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拉康早期论述时间问题的代表作《逻辑时间与预期确定性的判定:一种新的诡辩》,一方面说明主体的时间性的内涵和特点以及逻辑时间对群体中的主体生成所发生的建构作用,另一方面结合史实阐明主体的系统性误认与群体逻辑之间的必然关联,进而彰显拉康对社会现实的忧思与批判。

  • 标签: 逻辑时间 “我”之生成 群体逻辑 系统性误认
  • 简介:"kickthebucket"的修辞意义因具有非透明性而蕴涵复杂的认知过程,依据三大认知理论进行描述性和解释性研究,其认知形成得以明晰化。解释规约语言现象的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在概念整合中充当重要关系与原则,与解释新创意义的概念整合相补充,实现了宏观层面的认知解释,而采用的语义成分分析法,也达成了微观层面的形式描写。研究发现,其习语意义是基于概念整合简域网络认知机制,与包括词源学意义和常识意义的认知补充相结合而形成,而经历概念整合简域网的非透明英语习语具有同样的意义特征。

  • 标签: “kick the bucket” 概念整合 认知 意义
  • 简介:斯卡利的《由书而梦》探讨了现实中的想象和文学中的想象的区别,认为想象出来的东西单薄而没有坚硬性,但作家往往让这样的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移动,以显示出后者的坚硬性,并产生触摸的感觉,使图像变得清晰;她还认为想象出来的物体缺乏持续性,不容易移动,但作家可以巧妙地利用明亮的光照、稀薄性、添加和删减、伸展和褶曲等特性,促使图像运动起来;她还发现,花的特点最符合想象的要求,显得美丽而且适合于运动,特别受到作家的青睐,甚至可以作为形象地描写别的物体及其运动的良好媒介。

  • 标签: 伊莱恩·斯卡利 《由书而梦》 认知批评 想象
  • 简介:埃德加·爱伦·坡在其小说创作中注重将“侧目而视”当作其“秘密写作”的认知理据,主张用“暗示性的一瞥”去聚焦核心寓意层面,并使之与解码层面上的“视网膜外围聚焦”形成精巧的逻辑对位关联。基于此,本文围绕坡的小说文本中零散出现的三个关键命题——“真实比虚构更奇怪”、“暗示性的一瞥”及“游戏之外的事物”——进行创作层面上的探析,说明其功能得以实现的认知基础均关联着作为视觉诗学原则的“侧目而视”。

  • 标签: 埃德加·爱伦·坡 “侧目而视” 认知 小说美学
  • 简介:茅盾是中国神话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对他神话思想的研究,我们可以从时空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从时间方面看,茅盾所选取的神话材料主要集中于秦汉以前,由此形成了他历史化以及神话演化的观点;从空间看,茅盾把中国神话置于世界神话之林来进行比较研究,同时把中国神话分为北中南三个部分。这些都是茅盾神话研究中的时空观的体现。

  • 标签: 茅盾 神话 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