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上海文学》曾特辟专栏,请新加坡李汝琳先生主持,介绍新加坡华文小说,后来因李先生健康原因,停了几期,我们想乘此把李汝琳先生的作品介绍给大家。李汝琳先生是新加坡大学中文系主任,开始创作于三十年代,是我们的老前辈了。从他的作品来看,他虽然青年时代就定居新加坡,接受南洋社会现实的文化氛围,但他的创作仍然是中国新文学的传统意识。这次我们选载了先生写于1963年的《内疚》,这里的人物、矛盾、感情,都是中国的,我们能理解,能接受。寡妇再嫁。似乎给前夫的儿子蒙了羞辱,给母子感情上造成了一层障碍,一层隔阂母亲对儿子有内疚,还是儿子长大后对母亲有内疚,请读者自己剖析。写至此噩耗传来,李汝琳先生竟于三月二十七日在新逝世。不意前年一起游绍兴,经杭州返沪赶飞机,惊心动魄地赶到虹桥机场,匆匆一握竟成永诀,痛哉李先生!我代表《上海文学》同仁在此鞠躬
简介:今年年初,在复旦举办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圣天门口》的研讨会,发言的人很多,但给我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就是上海大学博士生罗兴萍的发言。虽然她的发言不长,而且因为坐在后排,会场上乱哄哄的好像也不曾引起与会者的注意,但我在当时的感觉是,首先她非常认真地读过《圣天门口》,不但读完,而且做了认真的文本分析;其次她运用了民间文艺方面的知识对《圣天门口》与民间史诗《黑暗传》的互文性做了对照校读,显然是有新意的。会议结束后,我特意把罗兴萍的发言稿取来看,那是一份还未成熟的初稿,但里面已经画了详细的对照表。我建议她进一步修改,可以作为会议的文献在杂志上发表。
简介:在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对个案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为大家意识到,只有对个案的充分研究,才能夯实这门学科的基础.有鉴于此,我们对海外的部分新移民作家逐个进行专门讨论,同时约请被讨论作家谈一些创作体会,以期互动.
简介:摘要本课程立足于节目主持功能语境,着眼于主持人思维能力的拓展,以及主持人语言的运用特点,尝试着找到一种可以操作的、有实际效用的自我训练、互相训练的途径。本着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主持功能的需要,作者在思维方式上,重点是“发散思维”、“聚敛思维”、“类比思维”、“应变思维”。一直以来,长期形成的思维惯性常常是使语言变得无味、僵化、老套的一个重要原因,线性的、单向度的、一元化的对世界的认识方式显然已不适合今天的时代,故而特别想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入手,从方法论的角度冲破惯性思维的硬壳,从而有助于主持人语言运用的个性和创新。于语言运用,本课程的目标在于能够使学生在语言表达上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更加有效地驾驭语言传递信息、沟通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