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十几年前,苏联还没有解体时,我购买了两本尤里·拉沙的画册,兴致勃勃地认真观赏了很久,阅读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很想找到答案。比如,在现代派画风日益疯狂的时代,为什么拉沙极其写实的油画竟会受到苏联上上下下的推崇?又如,苏联绘画一贯强调政治内容,为什么他那些表现日常生活的风俗画会赢得观众的喜爱?为什么他认为自己的历史画《库利科沃原野》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等等。

  • 标签: 文艺夫妇 拉克沙 苏联 《库利科沃原野》 伊琳娜
  • 简介:梅主义诗歌一瞥郑体武1913年,古米廖夫和戈罗杰茨基分别在《阿波罗》杂志上发表《象征主义的遗产与阿梅主义》和《当代俄国诗歌中的若干流派》,这两篇宣言性文章的问世,标志着阿梅主义的诞生。阿梅主义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顶峰”,“最高级”,它脱胎...

  • 标签: 阿克梅主义 象征主义 古米廖夫 阿赫玛托娃 现实主义 诗歌技巧
  • 简介:<正>我是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一名青年女演员,十分感谢您把伊·拉莎的三个短篇小说《填字游戏》、《长满草莓的林中空地》和《离开家乡前的一个小时》(载本刊1986年第2期)介绍到中国来。很多年来我都没有读过如此感人至深的短篇小说了。按照演员的说法,伊·拉莎所写的每个段落

  • 标签: 短篇小说 填字游戏 中国儿童 拉克 林中空地 联想
  • 简介:<正>俄罗斯著名寓言作家雷洛夫(1769——1844),为了阅读荷马的作品和伊索寓言的原著,在五十岁的时候,决心学习古希腊语。要学会古希腊语得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他的朋友哥涅季奇曾多年从事古希腊语的研究,并用二十多年的时间翻译荷马的史诗《伊里亚特》,所以他一再劝阻雷洛

  • 标签: 克雷洛夫 希腊语 朋友 寓言作家 俄罗斯 伊索寓言
  • 简介:米哈伊尔·库兹明(1872-1936)是诗人,小说家,也是音乐家,作曲家,在世纪初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与当时的俄国文化联系如此紧密,以致“即便是在俄国诗歌白银时代的众多名人中间,库兹明仍然是一个不同凡响的人物”①。勃洛克说他是“一个高雅和优美的诗人”...

  • 标签: 阿克梅主义 日常生活 俄国诗歌 葡萄酒 烤面包 歌手
  • 简介:<正>人物:沙曼诺夫杰尔加切夫瓦莲京娜帕士卡麦切特金卡士金娜波米加洛夫叶列麦耶夫霍罗希赫第一幕早晨[夏天的早晨,在密林中的一个小镇上。[一座老式的木头房子:有高高的台阶,凉台,还有一间阁楼。房后孤零零地耸立着一棵白桦树,稍远处可以看到一个小山岗,山岗下面是一片云杉,往上则覆盖着松树和针叶树,有一扇窗和一扇门对着凉台,门上挂着一块招牌:“茶点部’。

  • 标签: 小卖部 摩托车 茶点 审讯员 手枪 叶列
  • 简介:<正>据《文学俄罗斯》周报1992年4月24日一期报道,被叶赛宁称为“真正出色的俄罗斯诗人”的谢尔盖·安东诺维奇·雷奇柯夫(1889——1937)的故居纪念馆近日在诗人的故乡塔尔多姆的杜布罗

  • 标签: 纪念馆 俄罗斯 故居 叶赛宁 文学评论 周报
  • 简介:托马斯·西比奥是当代符号学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其符号学思想的核心就是建模系统理论,围绕作为“意义的形式”的模型及其构建方式而展开。西比奥的建模系统理论主要是受到塔尔图学派的洛特曼和伊万诺夫的影响,但它与塔尔图学派的模拟系统概念从一开始就有着本质的不同。要想透彻理解这个看似带有形式主义色彩的关键符号学理论,就必须要认识到西比奥的建模系统观实际上经历了两个不同时期,尤其需要注意该理论前期阶段与塔尔图学派的渊源,因为这奠定了整个建模系统理论后期发展的基本路径。

  • 标签: 西比奥克 洛特曼 塔尔图学派 建模系统理论 模型
  • 简介:新农民诗派诗人雷奇科夫和他的诗五首杨怀玉译顾蕴璞校谢尔盖·安东诺维奇·雷奇科夫(СергейАнтоновичКлычков)(1884—1937)是与留耶夫和叶赛宁齐名的“新农民诗派”的代表作家。产生于本世纪10—20年代、流派纷呈、追求文学...

  • 标签: 农民诗人 诗派 俄罗斯 叶赛宁 牧羊人 机器文明
  • 简介:俄罗斯文化从许多方面来说是一种自相矛盾的现象。把它说成是一个“难题”或一个“谜”,既是老生常谈,又是实事求是的。俄罗斯文化是不是西方文化?如果只有“是”和“否”两种答案供选择,那么我们就应当做出肯定的回答,因为肯定的回答至少要比否定的回答准确一点,但实际上这两种回答都不是恰如其分的。我认为俄罗斯文化存在“波金村”现象,即表面与内在的背离。表面上看,基督教信仰以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把俄罗斯和西方联系在一起,彼得大帝的改革使俄罗斯的哲学、法学和科学思想以及俄罗斯的艺术和知识阶层的日常修养改用西方的标准,但这更像是海洋上的岛屿,而在洋面下则隐藏着无数的暗礁,历史之舟如果忽视了这些暗礁,必定会沉船失事,上演令人难以忘怀的人间悲剧,而震惊世界的莫斯科三次大审判正是这样一幕。莫斯科的几次审判案向世界提出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或者列宁所有同志和最亲密的助手真的都变成了叛徒和法西斯的间谍,或者斯大林是个空前未有的伪造者和杀人凶手。这些站在莫斯科法庭前的被告们,是苏联这个史无前例国家的缔造者们,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布尔什维克,他们不仅在自己的国家叱咤风云,称雄一时,在遥远的国度也享有...

  • 标签: 俄罗斯文化 审判文化 文化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