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2000年年初,笔者撰写《永明书学研究》长文,对南齐武帝永明年间(483-493)的八种书学著述进行钩稽、评析,明确提出了中国古代书学研究的真正自觉,或者说书法理论批评的真正自觉,是在“永明书学”,她不愧为中国古代书法理论批评史上最为灿烂的篇章。现在看来,拙文还有一个严重的遗漏,即马澄《逸少正(镇)书目录》,这是书法著录的专著。当时笔者未能确断马澄此篇到底是写于齐代还是梁代,还有对古代书学体系中书法著录这种特殊门类重视得也不够,以为这种体例在保存书家、书作的史料上具有重要作用,但对于书法观念、书法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似乎没有太大的价值。现在笔者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中国古代书学研究中的观念、思想、理论,不是像现在某些书法理论的宏论那样,是从什么儒道释的经典中派生出来的,而是书学研究在解答书法现象中的具体问题时逐渐升华、凝炼而成的。话说回来,儒道释作为古代书学研究的文化背景与思想资源,肯定会对书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历史的,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简介:钟繇(151-230),字元常。三国时期魏国大臣,也是大书法家。其书师承曹喜、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兼善各体,尤精于隶、楷。钟繇的传世作品不多,但在书法史上的影响很大,很多书家都取法于他。人们习惯上将他与"书圣"王羲之并称"钟王",足见他在专业建树上也是一个极厉害的角色。他的主要贡献在"隶书"向"楷书"过渡的过程中,首先对流行民间的楷书进行整理、加工,理出其中的笔法头绪,把他们规范化,确定了楷书的一般特征:结体变隶书的扁长为方正,笔画的波动不像隶书那么大,比较平稳,章法改变了一般隶书横行近、竖行远的安排,而多是横行远,竖行近。因为钟繇当时在朝廷的地位较高,使得这一新书体由民间升入庙堂,开始被文人士大夫接受,提高了地位,成为当时既实用又时髦的书写体势。
简介:2008年10月10日,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在北京会见了参加“中法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高层论坛”的中国和法国的专家学者。法国专家由法兰西学院院士团组成,包括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院士、终身秘书长、画家阿尔诺·多德里夫,艺术院院士、执行主席、画家伊夫一米勒冈,艺术院院士、雕塑家让·卡尔多,艺术院院士、摄影家吕西安·克莱格,艺术院通讯院士、建筑师让·弗朗索瓦·高利尼永,艺术院院士、音乐家弗朗素瓦·贝尔纳·马士,艺术院自由院士、医生、作家和诗人弗朗索瓦·贝尔纳·米歇尔,艺术院院士、建筑师罗歇·戴利贝尔,艺术院院士、音乐家埃蒂特·卡娜·德·诗兹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