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小传:王信,笔名韵致,男,汉族,1955年生于甘肃静宁。自幼酷爱书画,临池不懈,从1980年临习王羲之、董其昌、于右任、齐白石等法帖,深受启蒙,持之以恒。书画作品曾多次入选书画大展,现为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常务理事,艺术创作委员会副主任。

  • 标签: 书画作品 常务理事 艺术研究 中国文化 艺术创作 王羲之
  • 简介:汉印是中国印章艺术的第二个高峰。汉印的品种丰富多彩,文字印与图形印异彩纷呈,“赵平”三印集文字与图形为一体,是汉四印中独具特色的一朵奇葩。

  • 标签: 赵平 印章艺术 汉印 图形 文字
  • 简介:<正>偏旁指在汉字形体中常常出现的某些组成部分;部首是根据汉字形体偏旁所分的门类;旧称汉字中合体字的左边为"偏",右边为"旁",合称偏旁。熟练掌握楷书的点画后,可以说为写好字打下坚实的基础。但还不够,因为汉字中还有许多偏旁,它是各种点画的固定搭配,具有一定的书写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才能写出具有美感的字体。偏旁是字的部件,同一偏旁由于在字中的位置不同,它的形态也不同,写法上也有很多的变化。

  • 标签: 灵飞经 汉字形体 固定搭配 右部 转笔法 字势
  • 简介:四点底由四个不同的点组成。四点之间的距离要大致相等,但方向不可相同。四点如同长横,须左边略高,如果四点都写在一条水平线上,则字太平稳,缺乏生气和灵动感。第一点用左点,收笔势朝右上,中间两点呈仰势,承左启又,第四点向右,用侧点或俯点。四点可分开写,也可把最后两点连写,一般首尾两点略重,中间两点顺笔带过,略轻,四点须笔势连贯,一气呵成。

  • 标签: 《灵飞经》 偏旁部首 笔势
  • 简介:郁重今先生的《鲁迅笔名印谱》、《革命胜迹印谱》曾是我当时爱不释手的读物,在篆刻界引起轰动效应,现在,这批曾倾注了郁先生多年心血而精心篆刻的鲁迅笔名印章(一五六方),已成为中国印学博物馆的珍贵藏品。

  • 标签: 篆刻艺术 印章 篆刻作品 艺术创作 收藏价值 文物价值
  • 简介:29、子字旁孑(?)子字旁由横折撇、弯钩、斜挑组成。横折撇起笔先自上向下切顿,然后转向右上行笔,再顿折向左下撇出,出锋不要太长。弯钩自撇末起笔,轻快落笔,中段向右挺出,有一定的弧度,出钩前先顿一下,对正右向挑的起笔处出钩;斜挑从左下向上挑,左长右短。

  • 标签: 横折 偏旁部首 组成 弯钩 粘连 弧度
  • 简介:85.竹字头竹符竹字头由短撇、左尖横、短竖组成。竹字头两部分相同,书写时不可雷同。首撇短平,左尖横于撇末起笔,短竖改写成垂点,略向右靠。右部的首撇短小,较左边略直,右横起笔较高,呈俯视,末笔为了与下部笔势相连,改写为撇点。竹字头左右二部要左小右大,左收右放。

  • 标签: 字头 偏旁部首 笔画 平衡组成 横折 笔势
  • 简介:飞经》全称《上清琼宫飞六甲左右上符》、《上清琼宫飞六甲录》,共两种。小楷《飞经》为二者之节录(金学智语)。它是记载道教内容的唐人写经,是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玉真长公主奉敕纂写,书者不详,元袁榷、明董其昌以为锤绍京书,清王澍、钱泳则以为唐经生书(金学智语)。现流行的本子有“渤海摹刻本”、“望云摹刻本”和纸本墨迹43行。据启功先生考证,《飞经》在明代晚期发现,曾由董其昌收藏,后来海宁陈元瑞借出摹刻上石,但中间脱漏了12行,陈元瑞归还董其昌时又扣留了43行,清嘉庆年间喜善人谢恭铭获取陈元瑞所扣留的43行墨迹,刻入“望云楼帖”。

  • 标签: 《灵飞经》 墨迹 刻本 渤海 考辨 董其昌
  • 简介:飞经》全称《上清琼宫飞六甲左右上符》、《上清琼宫飞六甲录》,共两种。小楷《飞经》为二者之节录(金学智语)。它是记载道教内容的唐人写经,是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玉真长公主奉敕纂写,书者不详,元袁榷、明董其昌以为锺绍京书.清王澍、钱泳则以为唐经生书(金学智语)。现流行的本子有“渤海摹刻本”、“望云摹刻本“和纸本墨迹43行。

  • 标签: 《灵飞经》 “渤海摹刻本” 小楷 考证 墨迹纸本 书法
  • 简介:人物画在中国画中的地位向来很高,然自元以降,日渐式微。“五四”之后,一大批有志于人物画之士开始了艺术上的艰辛跋涉,涌现出像徐悲鸿、蒋兆和、黄胄等名家,将人物画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 标签: 写意人物画 艺术形式 郑军里 “五四” 中国画 徐悲鸿
  • 简介:<正>自169窟发现了公元420年的造象题记和同期的壁画、塑像以来,炳寺石窟便为中外学者所瞩目,它为研究我国早期石窟艺术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依据。与169窟相毗邻的172窟是近年来新修通的一窟。窟内有一内中有塑像的小式木构建筑物,值得重视。172窟在炳寺大佛左上方、169窟北面约略同一高度的崖壁上,与169窟同是天然洞穴而空间为小(图十五)。洞内除北壁遗留几尊塑像之外,窟内正中主要位置上,与洞口朝向相同(东向)处,架着一座类似小型木屋的木构建筑,内部保存着基本完

  • 标签: 炳灵寺石窟 木构建筑 天然洞穴 中外学者 塑像 壁画
  • 简介:记得15年前,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著名青年山水画家杨留义历时54日,行程两万余里.饱游饫看,搜尽奇峰.作速写三百余幅,笔耕一年半.以浪漫主义手法创作了中国第一件表现西南六省名山大川的巨制《西南万里江山图》卷《0.35米×250米》。画面气势磅礴,意境深遂.技法多样,笔墨苍润.变化万千.自然天成.观者如身临其境,享受其无穷之情趣.至今仍留下深刻的印象。

  • 标签: 山水画艺术 彰显 浪漫主义手法 中央电视台 山水画家 专题报道
  • 简介:  1972年,《人民中国》杂志"中国现代书法特辑"征集了林散之先生的一幅大草作品--毛泽东词《清平乐·会昌》.在北京,启功、赵朴初、顿立夫、郭沫若等当时的书法权威人士,先后看到了林老的作品,极为赏识,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 标签: 写出真灵 林散之草书 泣鬼神试析
  • 简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禅宗思想之"禅修"、"悟性"、"明心见性"等具有哲理化、深沉化的意味,启发画家在写生中缘墨寄情,借物抒性,借助笔墨以掏咏乎天地万物,展现出创作主体的哲学思想、人生修养和境界追求。禅宗善于从日常生活、自然景致中观照自我,感悟平凡事物中所蕴含的智慧与能量,打破僵化的思维模式,启发画家在写生中不断超越具体的物象与感性,达到修炼内心、掌握真理、通晓自我的艺术主旨,从而摆脱形象羁绊,从更高的精神层面进入无比广阔的艺术化境。由此,我们探究禅宗心性思想对中国画家的影响与启示,探讨中国画写生创作所承载的禅宗思想和文化精神,以期对当下国画写生与创作有所裨益。

  • 标签: 禅宗 心性文化 中国画 写生观
  • 简介:叶恭绰(1881-1968)是北洋政府初期“交通系”的第二号首领,也是民国时期乃至新中国建国初期文艺发展的重要人物。叶氏思想源自东塾学派,注重修德治学以及经世致用,认为文艺乃“表心胸之蕴蓄”。“洪宪复辟”事件中,叶氏与“交通系”其他成员在袁世凯(1859-1916)的胁迫下成为最重要的推手,事败后遭到舆论的唾弃。此一事件无疑对叶氏的人生观与艺术观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着重关注叶氏对历史上几位“大节有亏”人物的书法作品的评价,探讨“洪宪复辟”后其艺术审美观的衍变。

  • 标签: 叶恭绰 东塾学派 审美观衍变 洪宪复辟 交通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