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中国国家博物馆在新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活动的演进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20世纪60年代,由于原有美术作品对于革命历史的某些阶段和事件缺乏充分表现,且政治教化诉求已成为美术作品的一个重要功能和评判标准,因而1965年4月到1966年4月期间,中国革命博物馆组织了第三次革命历史题材美术的创作活动。此次创作活动的突出特点是:一、通过学习毛泽东著作,探讨过去创作中的问题,并“认真地进行世界观改造”,后来发展到要以毛泽东思想作为武器来指导一切工作;二、在分配画题后,创作者按照题材需求深入到农村、工厂、部队去体验生活;三、画稿要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审查,但最终完成并保留下来的美术作品数量甚少。
简介:美国西方现代艺术史教授维罗斯科讲过一句颇有见解的话:理解西方现代艺术家的观念演变比了解他们的作品甚至更为重要。这使我想起了毕加索的一段耐人寻味的谈话,他说甚至今天还有人不能从立体主义绘画上面看出一点东西,我不读英文,一本英文书籍在我看来当然就是一本空白的书籍,这并不能说英语是不存在的,接着他辛辣地指出,“如果我不了解我不知道的东西,我为什么一定要谴责别人而不谴责自己呢?”的确,在一段时间,我们有些同志对西方现代派艺术正是抱着毕加索批评的那种态度,在不甚了解的情况下,“谴责别人”为“形式主义”、“反理性主义”、“腐朽堕落”等,当前,随着西方现代派艺术的介绍和传入,那种简单化的态度已被大多数人所唾弃,问题是对其如何接受、理解和进行消化。掌握现代派艺术家的观念演变,包括他们对艺术的本质、艺术创作、艺术美、艺术形式的看法和观念,是理解现代艺术极其重要的一环。西方现代艺术以怪异的形象,刺激性的新颖,经常变化的表现形式为特点而呈现出多种面貌,这些形形色色的艺术作品,都是依据艺术家各自不同的、新的艺术观创造出来的,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对于非西方社会的观者来说,掌握他们的艺术观念演变的脉络,会得到一把解开现代派艺术之谜的有用的钥匙。
简介:被遗忘的革命家1982年8月25日,石鲁因胃癌在陕西省人民医院逝世。为此,1982年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的内部刊物《美术通讯》特地出版了悼念石鲁的专刊,纪念这位经历过延安、新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艺术家。期刊篇首的“编者的话”写道:专号的意义是希望“通过悼词、大量的唁电、挽联以及悼念文章”,全面了解石鲁,“从石鲁同志崇高的政治品质、从他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共产主义理想为指导的艺术实践中”,“激起我们开创社会主义美术事业的新局面而努力的更大热忱”。“编者按”从革命艺术家的角度肯定了石鲁艺术的探索与追求。这样的肯定在“唁电选载”中一样清晰可见。
简介:1950年代始,雨花台成了革命英烈的一种象征,具有非常特殊的革命怀想与历史记忆,在南京地区拥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作为南京风景的雨花台,逐渐成为傅抱石关注的绘画题材。1956年的雨花台写生较多地呈现出自然主义的倾向,尽管也有明确的政治意味,但相对宽松的政治氛围使笔墨语言表现力获得了较大的自由空间。后来,在日益泛政治化的社会氛围中,作为革命纪念地的雨花台景观在意识形态的强大作用力下形成了超乎个人意志之上的统一的创作规范,以一种宽博、高大、雄伟的画面格局,创造了一种浓郁、繁盛、谨严的审美风格,比较成功地完成了从一般风景向一种特定山水,表现出一种与革命纪念地相吻合的庄严崇高的特定意境,实现了视觉语言、文化结构、审美趣味与时代题材的有机融合。所以,傅抱石的"雨花台图系列"不仅留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而且生动见证了绘画与社会的复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