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风格是艺术史家对艺术品热衷阐述的问题,是对其品质特质的直接把握。但“风格”这个词的日常用法在现阶段已经贬值到陈词滥调的地步,必须找到那些连贯而又能区别、易于变更的研究因素,使它们在某一时间、期限和地点的转换中保持自身的同一性,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发展。风格,意指某个艺术家或一个群体的经久不变的形式,有时也指个人或群体的恒常要素、特性和表现。其表现为一种动机或者一种格式,或者在某些对艺术品特质的直接把握中以便界定和确认作品的区域或时期,从而在多种作品以及彼此的文化间建立某种联系。对美术史家来说风格是研究的基本对象。他研究其内在的一致性、其生命史、其形成和变迁的问题。
简介:任灏先生在青年版第4期中批评周俊杰文章中说:“以草书而论,周俊杰得张旭、怀素草书之气,点画形态见蒲作英之貌而多出些渴笔少了些淋漓与畅达,笔意、线性中的转、折有毫芒太露之嫌,损坏了线质的圆融、流畅。”对此,我不能苟同。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真情流露,也是他的性情、人文精神体现。阳刚大气与阴柔婉约都是审美范畴,不可强求一二一或二一二,半斤八两均衡。历史上赵之谦以柔媚的线质写北碑,吴昌硕写《石鼓文》一味地阳刚,他们都成功,成为后世追摹的典范。周俊杰先生也不必做温柔的“乌托邦”,继续阳刚大气风格的挺进,巩固自己的艺术风格,创造大格局、大气势的书法艺术作品。再问一句:任灏先生,你能写出周俊杰大气的作品吗?该不会是只知临渊羡鱼,而不会结网捕鱼的空头理论家吧?□风格不可强求!北京@王孙一
简介:古代书画作品的鉴定途径很多,一般可以从题跋、署款、印章、年月、服饰、建筑、工具材料、装裱形式以及作品风格特征等方面入手。其中,熟悉原作者书画作品风格是一个较为重要的方法。清代书论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写到:“凡得名迹,一望而知何家者,字字察其用笔结体之故,或取唐意,或守晋法,而通篇归于本家者,真迹也。一望而知何家之书,细求以本家所习前人法而不见者,仿书也。以此察之,百不失一。”①这段文字指出书法鉴定中风格认定的重要性。实际上,很多鉴定家在判定书画作品真伪的时候都会用到这种方法,而且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晚清学者、书法家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基于书法家的原创风格,判定作品真伪,较有说服力。如根据颜体书法特点,判定鲁公三表为伪作:“颜鲁公《三表》,近世始刻于扬州包氏,格意圆熟,无鲁公刚劲之气。考之于史,亦不合。当是伪作。”②刚劲之气多由用笔速度、中锋、果敢度以及结体的转折来体现。又因为《竹山堂联句》、《自书告身》与碑版楷书风格相去甚远,疑为后人伪托。另外,提到鉴别中峰和尚书法,杨守敬认为:“(赵松雪)简札脱胎右军,碑版具体北海,自是东坡后一人。……中峰和尚下笔如柳叶,于寻常波磔中独开生面,故自可喜。日本流传独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