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鼓吹十二案,又称“鼓吹熊罴十二案”,始设立于南朝梁代,盛于隋唐及北宋,亡于金元。它是梁武帝时期乐悬制度改革的结果,也是鼓吹乐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的设立是鼓吹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南朝梁、北周以迄唐宋宫廷音乐中重要的音乐品类之一。本文主要考察鼓吹十二案的设立、建置及其在历代的沿革,阐述此乐的性质、礼仪功能,并揭示其对宋元舞台艺术产生的借鉴意义。
简介:因为写了一首思念家乡的歌而被判死刑,这在如今听来就像天方夜谭,然而却真实地发生在30年前,对当年的南京知青般来说,那是一段被打上屈辱烙印的人生——
简介: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要“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在文学艺术各门类中,努力创作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统一,具有强烈吸引力感染力,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优秀作品,带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全面繁荣”。这是党中央向文艺界发出的庄严号召,也是文艺工作者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首要任务和神圣使命。什么是精品?江泽民总书记说:“努力创造出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高度统一,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并
简介:近读《今晚报》副刊载姜德明先生所写《〈子弟书总目〉小记》一文,对傅惜华先生所编《子弟书总目》的情况有所介绍,对曲艺研究是很有意义的。但其中说这批俗文学资料:"抗日战争期间为避战火,从南京运往西南大后方保管途中,不幸船沉大江,这批珍贵的资料,全部毁灭了……"这是当时流行很广的一种误传,被傅惜华先生所接受,
简介:“胡公信仰”是浙江地区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区域性神祗信仰,“‘五云三都’白竹胡公案”是其代表性的仪式活动。通过此个案,以传播学的视角考察“胡公信仰”仪式及其音乐的演变轨迹和内外动因。研究发现,政府意志、市场力量、人口流动以及传媒的影响,传播内容发生了诸多变化,但因其信仰核心、闹热兴旺的祈福目的,传播的核心要素保持不变。传播方式从比较单一的民间社会传播转变为以民间社会传播为主,融合了政府组织传播和新媒体传播,构成了多元的传播样式。
鼓吹十二案考释
南京知青之歌案始末
时代呼唤精品——学习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一得
对姜德明先生《〈子弟书总目〉小记》一文的一点修正及三点补充
“胡公信仰”仪式音乐传播之演变及动因考察——以浙江“白竹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