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通过文献学术关注度的设计与统计分析,得出新中国建立以来抗战音乐研究共分为特点各异的四个阶段,文献关注度在第二阶段的1995年达到顶峰,文献传播度最高年份为第四阶段的2001年;抗战音乐研究共涉及13个学科,研究内容的分析展现了音乐学在此研究领域占主导地位的原因;通过普赖斯定律统计出高影响力论文主要分布在音乐舞蹈类期刊;依据布拉德福定律分析得出以《抗日战争研究》、《人民音乐》等期刊为抗战音乐的核心研究阵地;作者机构的具体布局分析得出来自高校音乐专业院系的学者是这一研究领域的主干力量;从高频关键词的共现和聚合分析看出,研究主题主要形成了早期抗战音乐家及其作品对比分析等八个研究方向。
简介:<正>长期以来,音乐听觉训练是以调性为中心的。在古典传统音乐的影响下,人们的听觉也逐渐形成了一种习惯,“即在一个音调组织内,每一个音,每一个和弦,每一个调的设计,都要对一个中心(即主音)具有妥善而明确规定的关系。”([英]莫·卡纳《当代和声》第11页)调性思维已在人们的听觉意识中打下了深深地烙印。自二十世纪始,随着音乐观念的变化,传统的调性原则已发生动摇。以单一调式、调性为基础的古典大、小调体系,在调性扩张、调式扩充等多种手法的冲击下,终于被极为多样化、个性化的音高关系体系所取代。许多风格各异、个性鲜明的新的音乐语言毕竟在音乐领域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这些新的音乐语言,由于与传统的常规不符,使人们长期形成的听觉习惯一时难以适从。新的音乐语言难以理解与不易听辨,已成为听觉训练中的一大难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