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德沃夏克《"自新世界"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主旋律是广为熟知的五声性歌调,用大调模仿了北美原住民族(Indian)的歌唱(附加变宫的宮调式),其引子由七个和弦的序进构成,从E大调转到bD大调。七个和弦组成六处"进子"(gresson)的连缀。第二处进子是人们熟知的"那波里六和弦—属大和弦"(借助下属音为主音A大调观念来理解)。第一处进子是第二处的逆行。第三处进子由两个大和弦"下移纯律小三度"构成。第四处进子由两个大和弦"下移纯律大三度"构成。收束式第六处进子是bD大调的"下属小和弦—主大和弦"(强化下属功能动力)。本文运用律学数理方法剖析每处进子,继而用和声方位图上的游走线路展示序进整体。论文最后介绍了各进子的数理编码符号。
简介:一部作品耐人寻味的关键,在于作曲中实现的独特而符合时代精神的完美性。巴赫的《C大调前奏曲》由于形式上的“高贵的简单”成为音乐史上难以超越的经典,古诺的改编实际上与原作本质相悖,成为了“伪劣艺术品”。20世纪上半叶,经历了浪漫主义的“独创性危机”,作曲家“沉默”了。他们致力于从过去寻找突破口,“新古典主义”兴起。艾夫斯、巴托克、欣德米特再次从巴赫《C大调前奏曲》中寻找灵感,由于他们的独特个性特征,使各自的作品在巴赫作品的基础上完成了完美的“弑父”,成功摆脱了巴赫的影响,从而形成对其的误读、评论和疏离,建立起富有个性特征的音乐作品。这是20世纪上半叶的精神诉求,他们通过成功地超越前辈,完成了自我话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