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针对音乐在情绪、健康护理和认知发展三个方面的影响,对相关实验研究个案进行了简要综述,总结了这三个领域实验研究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为未来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 标签: 情绪 音乐效应 莫扎特效应 放松效应 健康护理 认知发展
  • 简介:以金华市金东区农村社区老年音乐教育为研究个案,通过实地考察调查描绘出农村社区老年音乐教育的现状,总结得失成败,肯定成效,明晰问题,探索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期许为提升农村社区老年音乐教育水准,促进农村社区老年音乐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照。

  • 标签: 农村社区 老年音乐教育
  • 简介: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戏曲"罗罗腔"目前仅存于在晋北灵丘县。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内具古老文化脉络的自身典型艺术特色:唱词的合仄押韵、语言的方言性、伴奏的帮腔衬托、唱腔的联曲体结构、高八度假声"背宫音"和真假声相结合的发声行腔方法。特别是后二者,使得"罗罗腔"成为别具一格,独具特色的综合表演艺术。

  • 标签: “罗罗腔” 唱腔 特点
  • 简介:《音乐学术,西方与东方:藏人音乐作为个案研究》(MusicScholarship,WestandEast:TibetanMusicasaCaseStudy),1998年发表于北美民族音乐学重要学刊《亚洲音乐》(AsianMusic)杂志第29卷。作者吴犇原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人员,1995年、1998年于匹兹堡大学分别获得民族音乐学硕士学位与博士学位。本文的写作,以吴犇之硕士学位论文为基础展开,对20世纪下半叶中-西方学界的藏人音乐研究做出举要、比较与评述。作为中西方民族音乐学界双向的局内人,吴犇写作此文的目的不仅在于呈现出中西方学界对藏人音乐的整体研究状况,更重要的是,希冀以此族群音乐的研究为例,梳理并诠释双方学界在研究理念、方法、目标上的种种差异与关联。《音乐学术,西方与东方:藏人音乐作为个案研究》一经发表,便在欧美学界相关领域引起关注,尤其文中对中西方学界种种区别的讨论成为英语学术界了解中国学者藏人音乐研究乃至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重要途径。

  • 标签: 西方民族音乐学 音乐学术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个案 东方 硕士学位论文
  • 简介:<正>文学批评由于长期以来对经典的关注,至今已形成一种惯性的经典评价体系,"个性鲜明"、"形象典型"、"结构完整"等,几乎成为一般文学研究的关键词,尤其在大学课程中这种思维和解读已成为一种通用模式。元杂剧在20世纪成为显学当归功于王国维,王氏不仅

  • 标签: 元杂剧 文学特征 杂剧创作 鲁斋郎 曲词 神仙道化剧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的“典型”理论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它揭示了人物与环境、个性与共性辩证统一的关系。除了文学以外,美术作为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也同样涉及并面临着马克思主义典型理论所着眼的实质问题。本文将以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为例,对其中蕴藏的“典型”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

  • 标签: 马恩“典型”理论 艺术典型 《父亲》
  • 简介:样板戏可以称为是政治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审美文化现象,它却不仅仅是政治的产物,更是中华民族长久积淀的和谐美理想的回归,作为文革的主流艺术形式,它占据了中国十年的审美空间.样板戏是政治阴谋的产物,但同时,理想的膨胀、理性的强制、阶级性的夸张导致了情节冲突的单一化、人物形象的类型化、结构方式的模式化、表演形式的程式化,这些艺术特征所展现出的古典式的审美特征暗和了中国传统偏重和谐的审美心理.

  • 标签: 样板戏 古典主义 程式化 审美期待
  • 简介:时代赋予了这一代学者独特的人生经历、学术素质和人格特征。他是其中的一分子,早年深受家乡民间音乐浸染,60年代初进入在学。“文革”打碎了梦想,心灵却只有在民间音乐中才能得到抚慰。曾经失去,所以格外珍惜,珍惜时间,珍惜学术生命,一生致力于清贫的民族音乐研究事业而无怨无悔。这正是这一代学者的人生追求,也是他们无法规避的精神归宿: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伴随着对传统音乐遗失的忧虑;长期艰苦的田里工作奠定了他们

  • 标签: 民族音乐学 学术素质 乔建中 研究历程 民歌
  • 简介:本文借用符号学要素理论框架,对欧洲艺术音乐经典中的三首“安息经”旋律进行剖析后,得到启示——旋律学研究的学术定位,如果能在旋律形式要素与意义要素的结构中、在旋律形态与深层背景(语境)的各种呼应关系中,去理解、把握旋律符号承载的外显和内隐的整体文化信息,将可能把旋律从一般意义的形态载体提升为真正的文化意义的符号,使它能在与人类大文化结构互补互融中成为人类精神永恒的特定存在象征。这样的定位,也才可能使旋律学这门学问,具有扎实的学术底蕴和学科意义上的存在价值。

  • 标签: 旋律学 学术定位 符号学 形式要素 意义要素 结构关系
  • 简介:桂南采茶戏是广西博白客家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是当地客家人生活方式、审美习惯、精神诉求活的显现。立足博白这一桂南采茶戏流行的核心地域,通过对该县青山民间剧团深入的田野考察,管窥桂南采茶戏及其音乐的生存现状与文化生态;围绕民间剧团观众的审美趣味,以青山剧团当家花旦的生活轨迹、艺术经历等为切入点,初步探寻桂南采茶戏民间戏班、戏班演员、行当唱腔等要素间互为建构的关系。

  • 标签: 桂南采茶戏 博白客家 青山剧团 旦角唱腔
  • 简介:歌唱是听觉得艺术,他的艺术感染力最终要靠演唱来体现,一首好的、甚至经典的歌曲的诗词和音乐必须通过歌唱者把它唱活了,才能使听者充分感受。我们时常看到有的歌唱者只是按照音符办事,空洞,没有真实的热情甚至矫揉造作,留在听众脑子里的是一团雾气,让人难过,反感,这样就失去了歌唱的意义。一些优秀的歌唱我们可以通过她的幸福或痛苦的晶莹的眼睛里得到深刻印象和同样激动的泪花,加上其声音的丰富多彩及特有的表现风格来丰富和深化歌曲的内涵。当然观众更愿意听生动的有感染力的演唱了。

  • 标签: 情感 思想 理解 演唱
  • 简介: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巴黎的秘密》《城市姑娘》等作品的分析和评论,创造性的提出了文艺创造中的典型塑造的理论,在艺术创造方面具有极大的概括性和普遍性。本文通过马恩"典型"理论来分析列宾的油画作品,主要通过"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关系、个性描写对典型创作的意义、典型人物的"共性"和"个性"这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列宾的油画创作。

  • 标签: 马克思 典型理论 列宾 油画
  • 简介:国内对于西方早期圣咏写本的研读展开甚少,本文将做一简单的圣咏写本个案研究,力图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达到尽可能完整地搜索有效证据信息,从而对其音乐内容做出一定程度的合理判断。吕内,修道院档案馆,第31号是最近在德国吕内堡-海德地区的吕内修女院中所发现的约16世纪的交替圣歌集写本片段,本文将以该片段中的两页正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写本学和音乐学的双重研究方法,力图解读该写本片段的音乐内容,由此进一步展开对圣咏写本研究的思考。

  • 标签: 写本研究 吕内修女院 交替圣歌 应答圣歌
  • 简介:2001年底,正值新世纪之初,本刊曾以《琴童,你快乐吗?》为题,以北京为重点,对当时我国音乐教育的状况做过一次主题调查采访,并将其相关结果刊发于次年的首期。文中从一个侧面披露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音乐教育发展的脉络,并就当时音乐教育的状况发表评论。在此期间,悄然兴起的“学琴热”,使得音乐教育很快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 标签: 音乐教育 调查综述 教育现状 个案 业余 琴声
  • 简介:茶馆书场,是我国曲艺表演艺术的摇篮,承载着一代人的美好记忆,见证着传统曲艺的兴衰。鼎盛时期,杭州有书场100多家,说书艺人100余人,而如今,杭城书场所剩无几,杭州市拱墅区大关的"百姓书场"是其中之一,目前仍在每天坚持,受到听书迷的追捧和喜爱,2014年,被认定为第一批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基地。

  • 标签: 杭州市 拱墅区 困境与出路 书场 百姓 公益型
  • 简介:<正>在传统戏曲舞台上,"大团圆"是一种常见的情节模式,无论男女主人公面临怎样的艰难险阻,身陷多么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最终都可以化险为夷、实现其意愿,使戏剧呈现出欢快喜悦的气氛。对于这种虚幻的光明结局,人们称之为"大团圆"。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鲁迅曾直斥之为"瞒和骗",这一模式也一直遭受诸多新式知识分子的诟病。至新中国"戏改"发动,"大团圆"再次成为引人关注的话题,其间充满了民间世俗伦理和政治意识形态等多种话语的纠结。

  • 标签: 戏曲舞台 政治意识形态 情节模式 蔡伯喈 男女主人公 《琵琶记》
  • 简介:<正>戏曲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做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在一定时间阶段内,一定场合空间中,由一些功能上相互联结、整合的文化特质集合构成。1923年,美国人类学家威斯勒在《人与文化》一书中,首次提出文化特质丛概念,简称文化丛。威氏认为文化丛是由一系列相关的文化特质构成的,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然而,文化特质不是单独存在的,由于世界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文化特质总是通过功能上的相互联结整合,聚集

  • 标签: 安徽 明代 清代 地方戏曲 青阳腔 文化特质
  • 简介:前不久看到一篇题为《亲临哈佛—美国艺术考察记行》的文章,感受至深。作为曾经培养了美国7位总统和34位诺贝尔奖获得的哈佛校园,竟有如此浓郁的艺术氛围和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让人十分惊讶和感叹!哈佛的艺术教育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完美结合,强调艺术在教育和生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 标签: 教育课程体系 湖南城市学院 个案 音乐 高校 艺术活动
  • 简介:“戏窝”,一般谓之“梨园之乡”,体现了较强的当代文化产业建设的色彩,而“戏窝”这一传统称谓更能凸显戏曲生存的原生状态。每个剧种都有自己的戏窝,它既是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也是戏曲艺人和戏曲观众的集中地。“戏窝”孕育了戏曲艺术,也促进了艺术的交流和水平的提升。对戏窝的考察和剖析可更为透彻地洞悉当代戏曲衰微的原因。

  • 标签: 戏曲艺术 当代戏曲 上党梆子 社会变迁 个案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