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李提摩太(TimothyRichard,1845—1919),是英国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他1870年受浸礼会差会派遣来到中国,先后在山东、山西等地传教,后到上海任同文书会(后改名广学会)总干事,1916年回到英国。他在中国活动长达四十五年之久,在插手干预中国内政方面,李提摩太是最活跃的传教士之一。李提摩太夫人——玛丽·马丁(MaryMartin)女士,是苏格兰长老会女传教士,早年来到中国,1878年10月与李提摩太在烟台成婚,随后一同到山西太原传教。音乐界长期来涉及李提摩太的音乐活动,主要是称李氏编了一本《小诗谱》,但事实上对此书内容及性质了解甚少。笔者近来接触了一些有关史料,现分述如下:
简介:戏曲盔头,中国传统戏曲演员扮演人物时头部所戴道具,隶属于京剧衣箱。在传统戏曲中担负塑造人物形象、彰显身份、性格的重要职能。中国戏曲盔头式样大致有四五百种之多,戏曲界常依外观、质地,将其分为“冠、帽、巾、盔”四类。而从盔头制作的材质、工艺上讲,则分“软胎”、“硬胎”两类。盔头自产生至今一直采用手工制作,已形成“硬胎”、“软胎”二种较为完善的工艺流程。二者所需材料、工具、程序不同,且繁复程度各异。盔头式样、颜色、纹样的创造、筛选与承袭,是盔头艺人、伶人、观众共同审美实践的结果。他们将戏中各色人物的好恶、品评与传统信仰、宗族观念等凝聚其中,赋予了盔头更为深刻的美学意义。
简介:在世界文化名城山西平遥县文博馆内,现存一组纱阁戏人,简称纱阁,是本城店铺六合斋老板许立廷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制作的。原为三十六阁,现存二十八阁,每阁一剧,均为清末梆子声腔流行剧目的精美再现、梨园舞台演出实况的漂亮缩影。场上人物动感鲜活,化妆、服饰异彩纷呈,就连舞台装置和道具也都很逼真。凝聚着情节瞬间的戏曲造型,看似无声胜有声,令人沉迷其间,流连忘返。强烈的艺术魅力,折射出作者的聪明和才智。这是一组珍贵的民间工艺的历史遗存,古代造型艺术的新增品种,也是当地戏曲民俗的形象展示,为我们了解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山西中部地方戏曲的独特风貌、繁荣情景,以及梆子声腔二十八种剧目某一场面的表演形式,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