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李耕(1885—1964),福建仙游人,初名实坚,后改名耕,字砚农,号一琴道人,大帽山人。他凭着对传统文化的真诚追求,努力自学而成长为中国画大家,特殊的生长环境使李耕没有对传统文化精神持任何怀疑态度,在许多受过现代西方式教育的人看来,他的作品可能带有某些“旧气”,但是在某一历史时期看来的旧气,可不一定在历史长河中就显得暗淡,相反,因其浓厚纯正的中同文化精神,而使其绘画成为中目传统艺术的一个典型体现。
简介:孟称舜(公元16007-1684年),字子塞,又字子若、子适,号卧云子、花屿仙史,浙江会稽人。他撰有杂剧六种,今存五种:《桃花人面》(后易名《桃源三访》)、《英雄成败》(后易名《残唐再创》)、《眼儿媚》、《花前一笑》、《死里逃生》(又名《伽蓝救》),传奇五种,今存三种;
简介:莆仙地区,宋代为兴化军,元代为兴化路,明清时期为兴化府。这里地少人稠,位于福建沿海中部木兰溪下游,水陆交通便利,历史上科甲鼎盛冠于八闽,素有“文献名邦”的美誉。
简介:历代宫廷祭礼俱用雅乐,身为俗乐的乐舞、百戏、戏曲等演乐内容不得入国家正礼。然历朝历代均有以俗犯雅的现象,屡禁不止。至有明一代,礼崩乐坏之乱象不断。如郊祀中的“庆成礼”,用俗乐队舞;先农祭中的“耕藉礼”,除简单的人物装扮外,还有百戏、院本、探子、筋斗等类似社火表演的内容。本文通过对上述两例的分析,指出明代礼乐雅俗混淆的主要原因是教坊司、钟鼓司的人员和职责混乱所致。宫廷祭礼与其中的演乐成分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并对民间祭祀戏剧影响深远。
李耕绘画的审美形态
“诚”的颂歌——孟称舜剧作思想研究
理想与选择——文化视野中的李耕绘画艺术
明代宫廷祭礼中的演乐成分初探——以“庆成礼”、“耕藉礼”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