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国民政府对日处置的基本内容包括收回失土,重新调整东亚、东南亚地缘政治结构,军事上从严管制日本,政治上使日本民主化,经济上使其不再具备侵略性,消除日本对外扩张的制度性、社会性、思想性的基础等。抗战胜利前尤其是开罗会议前后,国民政府对日处置的思考和诉求与英、美、苏的互动频繁,不仅吸收了对德、意处置的一些基本原则,也把自己的思考和诉求传达给了国际社会;抗战胜利后,虽然国民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日处置的思考进一步深化,要求也更为强烈,但因冷战格局的逐渐形成和升级,其诉求中很多合理的设想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更没有反映在后来由美国主导的旧金山对日和约之中,直接损害了中国的核心利益,也使中国失去了对战后东亚政治格局构建的支配权。
简介:本文围绕文天祥死事以究明如下四点:一、文天祥被元军俘获之後的心路历程实有变化,在最初求“速死”与最终“只求一死”之间,当还存有“不死”想法的可能。二、忽必烈终敕文天祥以死,当日元廷官方说辞甚为简单,仅将其归咎於薛宝住匿名告变事。事实上,文天祥被杀是多重因素参杂的结果,既与当日元廷内部各种政治势力间的角力有关,又与反元局势变化相关联。三、文天祥被处死事涉及一位谏言者“闽僧”,他的身份问题应从南方汉僧与西番僧杨琏真加等人合谋盗掘南宋攒宫的历史事件中去索解。杭州径山妙高和尚很可能就是“闽僧”。四、宋末元初盗掘南宋攒宫事件之余响,展延至元明易代之际,它又蕴含着当日朱明政权为其代元而张本的现实政治考量。
简介:三藩之乱期间,大将军图海在招降叛将王辅臣时,王辅臣有自杀之举。图海贯彻玄烨招抚政策,力保王辅臣日后不死,以便发挥其作为招抚工具的作用。战争结束后,玄烨欲重处王辅臣,而图海欲遵守诺言,这导致君臣二人的冲突。这种冲突,体现了平叛战争即将结束之时,二人在降臣处置问题上态度的不同。玄烨的招抚政策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不断变化。在康熙十九年以前,其降臣处置政策比较宽松。十九年以后,渐趋从严。图海则始终坚持“既已投诚,概行宽免”的政策。这使最初在政策上尚有交集的君臣二人,最终分道扬镳,图海也在抑郁、畏惧中病卒。《平吴录》《广阳杂记》关于图海“自尽”的说法,体现了非官方话语对图海信守诺言的肯定与对玄烨失信天下的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