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官修《晉書·地理志》斷限不明、疏漏極多,學者在考校西晉地理因革時,常常徵引《太康地記》(《太康地志》)以駁《晉志》。歷來認爲,《太康地記》可能由西晉官方編撰,並嚴格按照太康三年(282)斷限。但從晉武帝時期因分封變動而引發的北海、東莞兩郡的置廢來看,該志的記載卻與分封形勢嚴重不符;反之,東晉初王隱《晉書·地道記》所記沿革更爲準確。全面深入分析兩部地志的佚文,可知王隱《地道記》確以太康三年斷限,而《太康地記》不僅成書在後,且衹有模糊的斷限區間--太康三年到十年。此外,另一部西晉地理總志《元康地記》亦值得關注,在《太康地記》和王隱《地道記》的各種清人輯本中,往往攙雜着本應屬於它的佚文。
简介:“巴字水”这个地名对于现代的绵阳人来说,已经非常陌生,但“巴字水”在古代绵州,却是一个十分著名的景观。古代绵州,原来在涪江东岸沈家坝及东河(涪江绵阳城东一段)河床一带。涪江从青衣坝(今青义坝)流至彰明河坝,经何家濠(今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处,即在绵州城北向西一折为二,一股大约经今平政河一段、西山脚下流至今董家沟、三汇高架桥处入今安昌江河道(今临园路市委党校一段,三汇路高架桥一段地势较为低洼,亦可见到故河道痕迹)。两股江水汇合后绕州城向南流至南山代家湾,再向东绕过南山东头向东南流去。安昌江从西流来,在三汇高架桥处与涪江汇合,芙蓉溪则在今沈家坝向南流入涪江。若遇涨水,登上南山远望即可看到涪江南流至州城之北即折向西成为两股流至今飞来石山下与安昌江汇合成一股,向南再向东兜着绵州城如巴字形绕个圈,故称“巴字水”。
简介:老作家巴金是我最敬重的文学大师之一,不仅因他创作了《家》、《春》、《秋》等享誉中外的文学名著,更重要的是他忠诚于人民文学事业。认识巴老是我一生中很幸运的事。那是在1962年5月,上海市召开第二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我作为军队代表应邀出席。在划分小组时,我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