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变革加剧,人必须终身学习才能适应21世纪生存的需要。所以,在学校里学生不但要学习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学生获得了数学学习方法,不仅有利于缩短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有利于其数学能力的提高和后继的自主学习。在小学数学学法指导中,教师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学生应重点掌握的三种学习方法根据学习的认知理论和数学学习的基本规律,小学生应重点掌握三种学习方法:一、模仿;二、操作;三、发现。模仿是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

  • 标签: 学习方法 社会科学技术 自主学习 学法指导 学会学习 解题策略
  • 简介:<正>1054年,基督教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大分裂。分裂后,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方天主教,在16世纪进行了以马丁·路德为代表的宗教改革运动,改革中形成了以路德教为代表的新教派别,使天主教又经历了一次大分裂;第一次大分裂后出现的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后来又以俄国为中心)的东正教,则一般都与所在国家的世俗政权相结合,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局面。东正教在俄国也曾出现过几次改革运动,但是在改革的内容、形式以及历史作用上,都与西欧的宗教改革大不相同。东正教在俄国,基本上是一直处于沙皇政权的控制之下的。它虽然也经历过一些改革,但始终是在沙皇授意下或直接操纵下进行的。俄国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教会改革有过四次,即:伊凡四世时期的“百章会议”、沙皇阿列克塞·米哈依洛维奇时尼康的教会改革、彼得一世的教会改革和彼得三世、

  • 标签: 东正教 教会改革 宗教改革运动 彼得一世 俄国历史 天主教
  • 简介:教会看来,黑死病是上帝因世人的罪孽而降下的惩罚,故而对之主要的防治也应该以忏悔为主。这些对策的确没有起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但这是当时科学水平有限的情况下教会所能采取的最好选择,并且,对这种解释迅速的传达和有关措施周密的布置本身就证明了教会面对瘟疫的积极态度,对社会的稳定也不无裨益。另外,教会还积极的进行临终抚慰、开辟基地等稳定社会秩序的活动。尽管有一些教职人员的确有腐败的行为,但对此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因为他们相当多数并非原来教会的成员,而是在原有教士大量死亡之际紧急补充进来的人员。

  • 标签: 英国 黑死病 教会
  • 简介:教会宗堂遗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钟山风景名胜区内,现存颜真卿题额"三教会宗堂"石牌坊。钟山,亦名蒋山、紫金山,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东北部,历代多有隐逸高士在此栖真,留下了不少令人神往的胜迹与传说。据南宋《景定建康志》、元《至正金陵新志》等文献记载,东晋名士谢尚(308~357)、南朝梁学者阮孝绪(479~536)、刘孝标(463~521)都曾隐居于钟山之西。

  • 标签: 钟山 教会 考述 风景名胜区 文献记载 南京市
  • 简介:面对中世纪晚期罗马教会在尘世中的腐败,马丁·路德特别强调了教会的属灵性质;而当极端改革派只强调教会的属灵性质时,路德又积极肯定了属世教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试图在教会的属灵与属世性质中间寻找一种平衡。路德的教会观与其天职观的发展也有密切的联系,他对属灵教会与属世教会的划分与其对属灵与属世天职的划分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路德反对修士和教士等神职人员独享天职,而认为"信徒皆为祭司",信徒皆有天职,并为教士重新界定了天职,而且逐步否定了修士的天职,缓解了教会属灵性质与属世性质之间的巨大张力,并为新教教会后来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 标签: 马丁·路德 新教教会 奥古斯丁 圣礼 圣餐礼 神学思想
  • 简介:五华县源坑教会成立于清同治四年(1865),是粤东客家地区成立最早的巴色会教会之一,仅次于清咸丰五年(1855)成立的樟村教会,又因为成立后有不少西方牧师常驻教会布道,并不断向周边地区扩展分支教会,一时成为巴色会在粤东地区的一个重要中心。

  • 标签: 五华县 教会 考察报告 粤东地区 客家地区 周边地区
  • 简介:在基督教入华史上,福建省的福安县绝对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区,其为天主教多明我会在华开教地;又是"礼仪之争"的策源地,而"礼仪之争"不仅引发了天主教会内部及至清廷与罗马教廷间的大论争,还成为中国政府禁绝基督教和罗马教廷取缔耶稣会的导因。而福安教案中所呈现的中国官府与西方教会之间的关系,也是饶有意思值得分析的个案。

  • 标签: 多明我会 西方教会 礼仪之争 周学健 福安县 广东巡抚
  • 简介:教会大学图书馆是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献收藏丰富而有特色,主要表现在:西文文献收藏多,流通量大;自办出版物及教职人员撰写的著作占一定比例;文理书刊兼收并蓄,馆藏各具特色;珍善本及特色收藏颇负盛名;捐赠及各类交流文献巨大。

  • 标签: 教会大学 图书馆 文献收藏
  • 简介:中古西欧的骑士文学和教会法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批判了封建婚姻,鼓吹人性和爱情,形成12世纪人文主义复兴的两个侧面。骑士文学和教会法的爱情婚姻观有差异,也有许多相通之处,都极力肯定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骑士爱基本上是贵族文化的一部分,世俗的性质比较浓重;而教会的婚姻法具有深刻的宗教性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平等观念,兼顾平民的利益,对妇女的地位也颇有维护。为保护贵族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封建法强调妇女的贞操。而根据教会法,通奸的男子和女子应受同样的处罚。与骑士文学相比,教会法对个人情感的重视和支持要更全面、更彻底一些。

  • 标签: 教会法里 文学教会 法里爱情
  • 简介:苏霍姆林斯基以科学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把教育理论贯穿于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有特色的教学论。“教会儿童学习”,“教会儿童使用一个人终身都靠它来掌握知识的那种工具”是苏霍姆林斯基教学思想中的基本观点。他曾鲜明地指出:

  • 标签: 苏霍姆林斯基 儿童学习 教学思想 教会 教育思想 教学实践
  • 简介:由于中世纪普遍的混乱状态和野蛮人占据统治地位,基督教会在一定程度上是罗马文明的继承者.教士们在传播文明,教化日耳曼人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教会也取得了对法国民众的精神统治权,逐渐建立起其至高无上的权威.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会的权威也受到社会上层与下层的挑战.

  • 标签: 中世纪 基督教 影响
  • 简介:近代中国的教会大学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有效地参与、推进了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与社会文化转型。研究各教会大学的同质与差别,既可深化以内部视角研究中国教会大学的多元面向,更能推动以在地性的视角考察教会大学与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能动关系。有鉴于此,哈佛燕京学社(Harvard-YenchingInstitute)与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于2017年9月27、

  • 标签: 教会大学 圣约翰大学 私立大学 个案研究
  • 简介:有学者认为,1860年的中法《北京条约》确立了天主教会在晚清“内地置产的特权”。其实,《北京条约》只是为法国“正式”向清政府索取内地置产权提供了藉口。而比《北京条约》诈欺性质更为恶劣的1865年“柏尔德密协议”和对中国土地管理主权严重削弱的1895年“施阿兰协议”,才最终确立了天主教会在中国内地的置产权。

  • 标签: 天主教会 置产权 中法北京条约 柏尔德密协议 施阿兰协议
  • 简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东北的新教传教士均遭逮捕,日伪利用日本牧师将西方新教各派整合为满洲基督教会,其他教派也被重新统合。此后日伪官员直接介入宗教活动,并通过培训班、座谈会等形式宣扬日本国策,以强化教会的战争协力意识。日伪组建联合协议会、宗教教化团体联络委员会、教化国民研究会等组织,以确保上情下达;并以这些组织为核心,推行增产、储蓄、识字、捐纳、昂扬斗志等运动,使教会沦为战争协力的工具。日伪对宗教派系进行整合统制并利用其为战争服务,这一模式在战时各沦陷区具有普遍性,同时也是日本国内政教模式的移植。

  • 标签: 伪满洲国 基督教会 宗教控制 政教关系
  • 简介:'教会之外无拯救'。格兰西认识到,非基督徒也可能本能地遵守神法,所以他们的文化和习俗并不是一无可取的,但由于缺乏正确的信仰,他们不可能获得永恒拯救;为了达成正义和保护基督教信仰及道德,神职人员和平信徒必须遵守涉及非基督徒的教会法规。他同时还认识到,有时出于仁爱的赦免与包容更有利于劝化异教徒和促成新信徒信仰的成熟,刻板地遵循法律条文反而是不利的。正义与仁慈应该统合于基督教之爱,也就是对基督徒和非基督徒灵魂拯救的关怀。尽管宽容不应该被用作无视和违反法律的借口,在对待异教徒时,教会于法律的诠释和实施可以有例外,时时宽饶,法外施恩。在迫害成风、人的尊严时时受到践踏、世俗法往往冷酷苛刻的中世纪西欧,格兰西还是努力地给予法律以温情的感觉。由于当时的教会人士,格兰西当然也不例外,对上帝拯救世人这一观念的理解具有时代所赋予的局限性,他们对非基督徒的'爱',在我们今天看来,仍然未免狭隘和带着歧视的色彩。以'爱'这种抽象和普遍的法外的价值观凌驾于具体法律条文之上的方法,在格兰西《教会法汇要》中得到了经典的展现,而且至今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

  • 标签: 兰西 教会法规 基督教信仰 教会法学 法律地位 平信徒
  • 简介:1930年代后期,在“社会福音”神学思潮以及中国教会要求自立、实现“本色教会”的背景下,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发起了一场旨在服务西部民族地区以巩固抗战后方的运动,号召教会内外有为之士,到当时被称为“边疆”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生计、教育、医疗卫生等多方面的服务工作。这些服务工作对川康边地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 标签: 基督教 抗战时期 社会福音 中华基督教会
  • 简介:福安是明清时期中国天主教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教案频发之地,而清乾隆十一年爆发的福安教案在中国传教史上极具影响力。它不仅是中国天主教传教史上第一次流血的教案,而且还促成了嘉道时期清政府在立法中订立了对西洋人治罪的律令专条。这对中国天主教的正常传播与发展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以往对此事件研究者虽多,但由於资料、档案屡屡披露发现,故以往成果多有偏颇。本文竭力综合各类中西原始档案,深挖全案的过程、原因及影响,以图超迈。

  • 标签: 天主教 多明我会 福安教案 巴黎外方传教会档案
  • 简介:雍正二年(1724),清政府颁令禁止天主教之后,明清之际活跃的天主教传教活动逐渐转人“地下”。在清方档案里,天主教被称为“西洋教”“洋教”“邪教”,其事迹混杂于中国民问秘密宗教的教案中,传教士重新公开进人中国本土则要到鸦片战争之后。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传教士可以在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口通商口岸活动,1860年中法《北京条约》规定传教士可以进人内地,从此天主教、新教(以下同时称呼时作“基督教”)开始了在中国传教的新时代。

  • 标签: 《北京条约》 文书 地契 广东 教会 外方
  • 简介:清末明初是中国社会大动荡、大起伏的时代,各种宗教、文化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发展。面对中国传统女性文化树立起的高大堡垒,基督教以创立教会女校为发端开展了一场新鲜的、声势浩大的妇女新思潮运动。与伊斯兰教的清真女学相比,两种宗教面对同样博大浩瀚的中国文化,采取了不同的适应策略,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和结果。本文拟从比较宗教学的角度,分析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女性宗教文化在中国发展的轨迹与产生的影响。

  • 标签: 女性宗教文化 中国化 教会女校 清真女学
  • 简介:本文以美国天主教传教会(TheCatholicForeignMissionSocietyofAmerica),即玛利诺神父和修士们(MaryknollFathersandBrothers)为个案,把他们在战后香港这个复杂的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政治立场和其美国特质相联系,希望能够在众多美国救济组织中找到共性和玛利诺会的特性,同时也是对以往"传教士是殖民主义先遣军"的看法做出评价。可以说,美国天主教传教会在战后复杂的国际关系中较世俗团体而言,不仅没有表现出美国天主教徒所通常具有的政治热情,反而更加注意把握在政治事件和政治方向上的敏感度,力图回避政治大环境,这就加深诠释了美国天主教爱国主义、天主教民族主义的意义。

  • 标签: 美国天主教 基督新教 国际关系 港英政府 庇护九世 主教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