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正>清仁宗嘉庆二年(1797),贵州南笼府和贵州、广西交界地区爆发了由王仙领导的苗民反清起义。自雍正年间,清廷对贵州、云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改土归流以来,虽有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一面,但同时也给该地区带来了严重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在贵州和广西交界的苗族地区,大量涌入的汉族地主阶级和高利贷者,与清廷各级官吏及苗族上层统治者相勾结,对苗族人民进行残酷的掠夺、压榨和欺凌。他们大量兼并苗民土地,使其“尽成佃户”;同时又用高利贷进行盘剥,借谷一石,不出一月竟收三五石之巨,从而给苗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正如这次起义首领韦七绺须(即韦朝元)所说:“苗民穷苦,重利借债,后来债负愈多愈穷。”。这样,就造成了以清朝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与广大苗民的尖锐对立。

  • 标签: 起义军 起义者 清军 贵州 地主阶级 交界地区
  • 简介:清代前期,日本处于江户时代的“锁国”时期,只有中国的“唐船”和荷兰船舶获准驶入长崎港,合法展开贸易。随着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海通商,唐船源源开往长崎,江南刻印的书籍成为输日的大宗商品,在书籍流通史乃至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至今未见人系统研究。本文主要依据较少为人引用的日本学者永积洋子的《唐船输出入品数量一览1637—1833年》一书和著名中日文化交流史家大庭惰整理的尚未为人引用的三份输日汉籍书目,探讨清代前期江南书籍输日的数量,书籍的出港地,输日书籍的内容、价值,以及江南书籍刻印与流通市场等问题。

  • 标签: 清代前期 江南书籍 流通日本
  • 简介:笔者曾对堆协玛歌舞的曲体结构方面做了分析比较,并写有关于其结构上的关系一文,进而提出二者属'兄妹艺术'.经过进一步的分析研究而发现:这两大艺术品种的曲体结构大致趋于相似,而它们各自的表现色彩却截然不同.其中,堆协歌舞具有阳刚特征,玛歌舞具有阴柔特征.由此可见,把它们称为'兄妹'艺术的说法是恰如其分的,一点也不过份.另外,不仅在传统习俗上,而且在当代,往往把这两大艺术品种划为一种类别而相提并论,并已约定俗成,视之为拉萨地区特有而别具一格的艺术品种(在此所指的堆协是指拉萨堆协,它与堆巴堆协的区别在于高雅、细腻.而堆巴堆协的特点是粗犷、朴实).因此,我们把这两大艺术品种作为一种类别而给予规范是很自然而且很有意义的.

  • 标签: 藏族 民间歌舞 堆协 阳刚特征 囊玛歌舞 阴柔特征
  • 简介:闽西谚语:'风水先生指一指,石匠师傅累半死。'这是说营建工程要听从风水先生的安排。所谓'风水',是相地的一个俗称。按中国的传统习俗,大凡兴工动土,都要察看地形环境,看它是否得'风'得'水'.然后择宜土,避凶地。清人范宜宾注郭璞《葬书》云:'无水则风到而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重,而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

  • 标签: 范宜宾 葬书 地形环境 相宅 水则 青乌
  • 简介:本文将巴林《格斯尔》文本中的三大类九个母题与海希西分类中的母题进行对照,发现巴林《格斯尔》史诗文本与巴林格斯尔传说产生了深度的互文交织,大量的传说情节被植入到史诗文本当中,重塑共性母题,形成与巴林山水紧密粘连的本土史诗叙事单元,承载着时代的和地域的新内涵,构成个性化的本土表现。这是巴林《格斯尔》史诗文本对整个蒙古语族《格斯尔》史诗传统文本进行地方化改造的产物,也是继承的产物,一定意义上延长了该史诗在本区域传承的生命周期。

  • 标签: 《格斯尔》 传说情节 史诗母题 植入
  • 简介:七曜在早期经过中亚、西域一带传入中原,不免染上这一地区的色彩。对于此事,如要进行深入确切的探讨,恐怕不得不求助于数理天文学的方法,但由于史料等方面因素的制约,迄今尚近于空白。而就较为表面的层次言之,则已有若干有力的证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七曜值日的各种译名。这些七曜值日的“胡名”,通过汉字音译转写而保存下来。它们最早起源于何时,至今无从详考。今人的考证只能从唐代译成的《宿曜经》(全名《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出发。《宿曜经》卷下载有“诸国人呼七曜”之名,包括“胡”、波斯、天竺诸语对七曜名称的音译;伯希和、沙畹认为所谓“胡”指康居,故以康居语求出其对音。这里将《宿曜经》所录各语音译、伯希和与沙畹所求得的康居对音,以及三种敦煌七曜文献中所用的七曜名称,列成一览表如下:

  • 标签: 七曜 伯希和 音译转写 具注历日 引人注目的 康居
  • 简介:众所周知,传世的明太祖朱元璋画像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容貌,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自明朝以来即有种种猜测,如谈迁"疑像"说等。其实,为朱元璋"易容",其子成祖朱棣是主要推动者。因朱棣信奉相人,相学不仅被他用来自证其篡夺具有天命,也成为永乐朝重新阐释"开国"历史的主要工具,朱元璋的历史活动被加进许多神异的元素。随着朱元璋传说的大量衍生,其容貌也被一些符合相理的奇异符号所改造,乃形成一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异像"。这也证明,相学成为当时社会各阶层认知世界、解读历史的一种基本方法。在此背景下,一些著名的相士,如袁珙、袁忠彻父子,活跃在政治舞台上,为我们观察明代前期的历史,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角。在当时的政治生态和话语环境下,相人成为一种标准,在选官、用人、立嗣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参考作用,甚至在一些重大的政治决策中,相术也发挥了特有的影响力。

  • 标签: 相人术 明代前期 袁忠彻 袁珙 朱棣 谈迁
  • 简介:一、天花在中国流行的记载天花又称痘疮,是一种为害极大的烈性传染病。患此病者,常有生命危险,侥幸治愈者,也常要留下痘疤(俗称麻子)。史载天花自东汉以后从国外渐传入我国。清代袁牧所著《随园诗话》卷二曰:'痘神之说,不见经传。苏州名医薛生白云:‘西汉以前,无童子出痘之说。自马伏波(名援)征交

  • 标签: 牛痘接种术 《随园诗话》 人痘接种术 烈性传染病 薛生白 生命危险
  • 简介: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是中国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时代最早的农学著作。此书语言平易朴实,保存了南北朝时期很多口语,这是由此书阅读对象决定的,也是贾思勰有意为之的结果。他在《齐民要·序》中说:“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故丁宁周至,言提其耳,每事指斥,不尚浮

  • 标签: 朴实 札记 时代 著作 语言 南北朝时期
  • 简介:西藏地区因为其特殊的地形,雷电灾害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甚至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损害和威胁,长期居住在这块高原上的藏民族,他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了各种防御雷电灾害的技术,为高原地区生活的人们提供了安全生活生产的保障,这些传统的防雷主要有哪些内容,这些技术对当今的防雷工作有什么样的借鉴和指导?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采访了西藏自治区防雷办主任桑旦。

  • 标签: 防雷工作 民族传统 生活实践 雷电灾害 高原地区 西藏自治区
  • 简介:2014年6月1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沈卫荣教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他空见与如来藏:觉派人物、教法、艺术和历史研究》一书出版发布会,在北大博雅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觉派第四十七代法主健阳乐住上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著名佛学家楼宇烈,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数授、著名学者白化文,

  • 标签: 新书发布会 历史研究 觉囊派 如来藏 北京大学出版社 人物
  • 简介:在中国满族等北方诸民族萨满文化遗产调查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萨满所创造和保留下来的偏方草药。本文是以富育光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我国吉林地区满族文化调查中所采录的资料为基础撰写的,文中记述了佟氏萨满祭祀活动,着重记述了佟氏家族萨满世代密传66种草药谱以及佟氏家传推拿疗

  • 标签: 萨满文化 药谱
  • 简介:民间有句俗话:“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在中国古代的集权社会,拍马屁更是司空见惯,马屁手成为一大奇观。

  • 标签: 中国 文化传统 马屁 历史
  • 简介:由甘肃省平凉市赶往泾川县城的国道上,车速慢慢降了下来。此时,九顶梅花山向我们缓缓绽开了它的“花瓣”,而我们似乎也嗅到了那来自九顶梅花山的芬芳。

  • 标签: 甘肃省 金兀术 后代 平凉市 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