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三甲和一甲都是科举术语,是到了宋朝以后才逐渐形成的.宋初的科举考试,举子在殿试阶段都有可能被淘汰落第.有的举子多次殿试落第,心生不满,就常有一些过激行为,后来又出现了举子张元因多次殿试落第而投奔西夏的严重事件,于是殿试就改为全部录取.……
简介:今人研究清朝"武鼎甲",大多依据朱彭寿所著《旧典备征》中"武鼎甲考"的记载。但该书记载清朝"武鼎甲",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记载不全,如有16位武状元籍贯缺载,榜眼和探花缺载人数也分别达到19人和22人;二是记载不确,如道光十八年戊戌科武探花,该书记载为"普承尧,云南新平",但实际上,该科"武鼎甲"仅取中状元、榜眼二人,并未有探花。本文通过查阅内阁小金榜、武进士登科录及地方志等档案文献的记载,对《旧典备征》缺载和记载不确者进行考补。笔者所得清代"武鼎甲"的情况为:武状元109人,武榜眼105人,武探花101人,武科三鼎甲共315人,有籍贯可考者310人,其中武状元109人,武榜眼101人,武探花100人。
简介:旧时农村的户籍管理,实行的是保甲制度。这种制度创建于宋代,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方告终结。一般说来,每个自然村为一甲,若干甲为一保,再往上就是乡公所了。乡设乡长,保设保长,每甲有一个甲长。40年代,也就是我童年、少年时期,我们村最后一任甲长,大名张成善,小名叫翰,人们戏称他“翰林院”。他长我两辈儿,所以呼之为成善爷。他当时50岁上下,瘦骨嶙峋,细高个头儿,长着两条细长的腿,还有一双如猿模样的长臂,大摇大摆地走路。夏天,拖着一双没了后根儿的破旧布鞋,一身裤褂脏兮兮的,老是敞开着襟怀。冬天,深蓝色棉袍胡乱系一下腰带,松松垮垮,坦露着赤红色胸脯,火车头棉帽的两只耳巴一高一低地向上张扬着。他睡觉与一般人不同,从不呼呼深睡,闭眼眯乎一会儿就算睡了,据说夜里也是这样,所以平时总见他白天打盹儿。在众人闲聊场合,他背靠墙根儿或树根儿,席地而坐,右腿翘在左腿上缠绕一圈儿,嘴上叼了烟卷儿,时不时地打盹儿。他有很大的烟瘾,嘴上总是叼着烟卷儿,耳朵上还往往夹有一支。别人抽烟把烟卷儿叼于嘴角,而他却叼在口唇正中,深深地用力抽气,咕噜一下咽进肚里,长长的烟灰也不掸去。有时一边抽烟一边打盹儿,口水将纸烟浸湿半截;有时烟火烧到了嘴唇,睁眼把烟蒂...
简介:研究甲渠候官的日常管理,可以为深入认识汉代边郡候官的形态和功能,进而研究汉帝国的日常统治提供视角。甲渠候官主要通过文书掌控、行塞和召会等三种手段进行日常管理。文书掌控以日迹簿、作簿、邮书课三类文书逐日、逐月记录部隧的工作事项,以确保候官及其上级机构能严密掌控各部隧吏卒的工作状态。甲渠候官戍吏还通过行塞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亲临防区巡行视察,以掌握部隧的实际工作状态。另外,甲渠候官以书檄、官记等文书形式传召部隧吏卒在限定时间到候官署汇报工作,或到候官署接受临时性事务安排,是为召会。三种手段互相配合,对维持甲渠候官的正常运转发挥了重要作用。
简介:中国史书中有数处注明郑和下西洋时曾经建立了最少两个“官厂”,如须文答腊(苏门达腊岛亚齐市附近)及满剌加(今马甲)都有“官厂”的设立。但是它们真正的遗址何在?它设立的目的是什么?它的性质是什么?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伟介夫博士说它是明朝的殖民地,是明朝向外扩张领土的军事基地。到底他的论调的可信度有多大呢?马六甲“官厂”的设计与面貌如何?六百年后的今天,它又有什么新面貌与新任务?以上所提的这些问题是本文所要探讨的。我们虽然花了数年时间,从多方面来考证,也有不少收获。希望把我们的发现与大家分享,更欢迎各位专家能为我们提供宝贵意见,以便将来能作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