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我刊学术顾问,著名社会学家、教育家,一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郑杭生教授因病于2014年11月9日在北京逝世。郑先生是新时期中国社会学学科重要奠基人之一,是社会运行学派开创者。近年来主要从事社会学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著述等身,桃李芬芳。
简介:对“群学”的最初认识,使梁启超认识到“合群立会”的重要性,“合群立会”的政治理念促使他去“新”史学;对社会学理念的吸纳而使他确立了“进化史观”,进化史观的确立,对中国史学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梁启超晚年专意于学术后,他的社会学的治史视野又得到充分体现,以至当今学者论断,梁启超开启了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先河。
简介: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彼得·伯格的这本《与社会学同游》(英文原名InvitationtoSocialogy,即社会学的邀请)是一本社会学入门读物,语言平实,通俗易懂。这本书就像一张请柬,邀请你进入对社会学问题的探究中。社会学是理解人与社会的一种觉悟,一种知识,一种人文修养。与许多社会学著作类似,本书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可以说,这是我所阅读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学著作。我为什么要读社会学著作?作为一名老师,我什么要读社会学著作?我的第一批学生,也已工作二十年。有一次聚会,他们
简介:尽管暴力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普遍现象,但长期以来,暴力研究一直处于社会学的边缘地带。对于这种忽视,最常见的理由,也是绝大部分社会学家的共识,就是:现代性意味着人类普遍的理性化、经济增长、科技进步与社会和平。暴力既不是现代社会的常规状态,也不是社会生活的内在特征,它是非理性化的远古时代的遗留物,随着"文明的历程"必将烟消云散。虽然上述观点颇有道理,但这种判断显然过于草率和乐观。
简介:我没史学的根底,也没方志编纂的学识。如果说,与方志有点关系的话,那是在我关注某一社会生活史问题时,会掠夺式地翻一翻志书,向它吸取些可贵而又难掏的文化养分而已。这个“而已”绝非客套,是向读者交底,是为自己壮胆——省方志办公室给我出的这道概念作文题,一大半是我知识的“雷区”。却之不恭,忐忑下笔,我谈两句话的感想。
简介:整个西方的文学社会学由斯达尔夫人首创。法国文学社会学研究源远流长,直到今日,法国文学社会学家们以及重要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和社会学家大多论及文艺的社会价值之尺度。法国文学社会学理论在国外现当代同类研究中占有举足重轻之地位。本文将法国文学社会学研究划分三个大的时期加入论述:①发生期(18世纪初到19世纪初)②,发展期(从斯达尔夫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③,繁荣期(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今)。
简介:<正>引言我在50几年前写过一篇拙作《民族学与社会学》,刊登在1934年4月出版的《社会学刊》四卷三期。我那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起因于1929年2月8日中国社会学社举行成立大会时蔡元培先生作过的一次学术讲演,题目叫作《社会学与民族学》。这篇讲演曾由杨炳勋国音速记,刊登在《社会学刊》一卷四期(1930年9月出版)。蔡先生这篇讲演是我
简介:音乐社会学的研究是一种经验的方式,是对音乐生活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社会音乐现象所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音乐社会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根据特殊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又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本文应用社会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结合作者从事音乐创作研究的实践经验对其进行新的综合研究。
简介:家庭是人类最基本的实体单位。它必须履行两个方面的职能:一方面是适应外界对它的冲击;一方面是调整其内部的关系,使自身更完整、更充实地适应社会的设置。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也可以说家庭是婚姻当事人个体活动的各种社会产物的总和。撒拉族家庭也具有个体单位与社会设置两方面的联系与互动。本文以韩热木赞老人一家的家庭生活为代表,通过对撒拉族的婚后家庭居住形式、撒拉族家庭的规模与结构、撒拉族的家庭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民族社会学考察,揭示了撒拉族家庭在新时期的功能。
简介:1930年我进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读书,1980年在北京大学筹建社会学系时我又担任了北大的教授,其间虽然跨越了50年,却一直与北大保持着很深的关系,这是因为燕京、清华、西南联大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无法与北大分开.而从北大正式建立社会学系到今天,已经20个年头过去了.回头看一看,七十多年来,我从青年时代选择了社会学和人类学这一门学问,把了解认识中国社会作为自己的使命,把实现"志在富民"的愿望作为我一生追求的目标,因之这门学科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成了我一生中一项主要的天职.
简介:本文综述了我国民族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已经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并预测了它的发展趋势。
简介:今年是费孝通先生和林耀华先生诞辰100周年。两位先辈对中国社会学和中国人类学都做出了各自的巨大贡献,值得我们回顾和隆重纪念。现在,不少纪念活动,如学术座谈会、系列学术讲座、有关著作的发行等已经开始,此后会陆续达到纪念的高潮。
简介:费孝通教授指出:研究浦东是一篇社会学的大文章费孝通在关于浦东开发开放研究的一次谈话中指出: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进行浦东的研究,并把它作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这是一篇社会学的大文章。浦东新区是中国农村社会最早在很短的时间里和在较高的起点上直接接触了最现...
简介:民间信仰是中国文化和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本文回顾了民间信仰进入人类学和社会学学术视野的历程,对这一领域中极具影响力的“弥漫性宗教一制度性宗教”范式进行了系统解读,凸显了民间信仰的结构特性和主体价值,探讨当代民间信仰的概念范畴、互动结构和变迁机制上面临困境和挑战。通过引入“嵌入性”等新的理论概念和分析进路,可以推动这一学术领域的视角转换与研究创新。
简介:为什么香港缺乏客家认同?听到这个问题的人通常会有两种反应,第一种是香港有客家人吗?第二种反应则是香港果真缺乏客家人认同?其实香港新界地区原来有将近一半是客家村落,研究新界的人类学者也记录了客家人存在的事实,不过早期的研究并没有特别注意客家人存在的问题,我们随后再讨论其详情。前述的第一种反应通常来自香港以外的人,正好表明了香港认同的表征缺乏客家成份,以致外人多不理解。最近笔者在香港的随机访谈中发现,不少香港年轻人也有同样反应,显示了香港主流社会漠视客家的存在。
简介:
简介:凡研究客家与客家文化的学者都会不约而同地谈到客家人中普遍存在着的“崇宗敬祖”情结,认为它是“客家文化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既彰显在其民俗诸表层事象上,更潜伏于其深层心理意识之中”,因此,就一定意义而言,“不了解客家人的祖先崇拜,就不能真正地了解客家人”。然而,客家人的崇宗敬祖情结到底来源于何处,它与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到底有什么关系,崇宗敬祖行为在客家地区的普遍根植对客家社会的发展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笔者以为,对于诸如此类问题的探索,对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客家与客家文化具有重要的帮助。
简介:四寨子是历史上在今青海同仁县出现的一个社会文化背景复杂多样的移民聚落,曾经在这里居住的群体涉及今天的保安族、同仁土族、藏族、蒙古族、回族和汉族。本文试图根据有关的文献资料和口述资料,把族群的演变放在具体的地理空间以及历史的社会、文化、政治环境中,用社会学的理论来建立资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对族群归属的社会定义和自我认同做长时段的历史分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再现四寨子族群演变的过程。本文所讨论的族群演变现象主要始于元末明初,止于同治年间,但也涉及到建国以后的民族命名和识别。更多还原
简介:我国人类学界前辈杨堑先生的《法国社会学派民族学史略》这篇文章发表于1981年。当时,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学科进入恢复重建时期,西方诸流派理论重新被学界热切关注,而法国社会学派较少为当时学界所知,于是年届80高龄的杨垫先生撰文介绍。文章大致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社会学年刊学派民族学的流派形成、学术传统、代表人物及其学术思想。这些“通俗”的知识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人类学教科书”的“铁板一块”,然而从“细密”之处仔细推敲,会发现仍有一些勾连却分叉的“纹理”。
简介:关于族群认同的讨论已成为社会学族际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本项研究以新疆地区的一个特殊群体——“民考汉”为例,探讨影响族群性的文化特征与主观认同,并试图对影响“民考汉”族群认同的民族结构和制度安排进行客观的分析。
我刊学术顾问、我校客座教授、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先生逝世
梁启超与社会学
教师应该具备的社会学修养——我读《与社会学同游》
暴力与社会——美国暴力社会学研究评述
杂谈:社会学与方志编纂质量
法国文学社会学纵观
再论民族学与社会学
音乐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对撒拉族家庭的民族社会学考察
继往开来建设21世纪中国的社会学
我国民族社会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费孝通先生对当代中国社会学所做贡献的再认识
费孝通教授指出:研究浦东是一篇社会学的大文章
人类学、社会学民间信仰研究的结构范式与视角创新
香港客家身份认同:语言政策与历史的政治社会学分析
论再就业统计中的缺失值──对隐性就业的社会学透视
人际关系与社会秩序的重构——关于客家人崇宗敬祖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四寨子的族群演变——一项族群社会学的历史研究
从杨堃的一篇文章看法国社会学派民族学
族群认同感建构的社会学分析:以新疆“民考汉”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