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德业相劝德谓见善必行,闻过必改。能治其身,能治其家。能事父兄,能教子弟。能御僮仆,能事长上。能睦亲故,能择交游。能守廉介,能广施惠。能受寄讫,能救患难。能规过失,能为人谋。能为众集事,能解斗争,能决是非。能兴利除害,能居官举职。凡有一善为众所推者,皆书于籍,以为善行。业谓居家则事父兄、教子弟、待妻妾;

  • 标签: 《吕氏乡约》
  • 简介:<正>郑元庆,字芷畦,清代浙江湖州府归安人。生卒年不详。迹其行止,当生于顺治、康熙之际,卒于雍正年间。生前曾与毛奇龄、朱彝尊、胡渭等著名学者过从交游。学问广博,兼通经史,著述宏富。唯一世坎坷,际遇不偶,身后萧条。“文章憎命达”或可为此公写照。从

  • 标签: 通史体 《通鉴》 史学 史书 《史记》 司马光
  • 简介:近代以来,人们常爱借用中草药远志和当归之名,或喻意,或寄怀,颇富情趣。近读史书,发觉这种用法,三国时代蜀之姜维已尝试过了。姜维字伯,曹魏天水郡冀县人。归蜀后,其母仍在冀县,未能接出。据南朝沈约《宋书》卷引《五行志二》,魏人曾“使其母手书呼维令反,并送当归以譬之。”姜维奉母极孝,但想到在曹魏时所受猜忌和归蜀后诸葛亮的推重信赖,遂“报书曰:良田百顷,不计一亩。但见远志,无有当归。”在这封信里,姜维用“良田百顷”,比喻在蜀的前程广阔;“不计一亩”,比喻为了建功立业,只好告别故园;“但见

  • 标签: 姜伯约 天水郡 冀县 百顷 五行志 三国时代
  • 简介:“威”亦见《焦氏易林》。《中孚之比》:“威拘囚,为人所诬,皋陶平理,几得脱免。”《既济之旅》:“威拘囚,为人所诬,皋陶平理,部械出牢,脱归家闾。”此“威”与“拘囚”连用,联系《报任安书》“在穽槛之中”、“幽于园墙之中”,不难发现,此词就是表示被剥夺人身自由之意。

  • 标签: 《报任安书》 《焦氏易林》 人身自由 皋陶 中孚
  • 简介:朝鲜王朝在地方上通过监察制度和户籍制度实行礼仪政策,由於在朝鲜半岛上各地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不同,加上地方官员管治不善和机制本身的模糊,导致未能产生成效。中宗十二年,朝鲜中央政府下令各地颁行《吕氏乡》,目的是使各地乡人熟悉乡条文,继而遵守乡规,学懂儒家的礼义精神。当时的朝鲜士人在全国各地流动,对於乡的颁行和儒家文化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

  • 标签: 留乡所 五户一统 士人流动 朝鲜乡约
  • 简介:西汉末严遵所着《道德指归论》(《老子指归》),有语曰“郁而辞卑,拘制而体降”。这是一个互文辞格的偶句,故可知“郁”与“拘制”同义,拘制即拘禁之义。“郁”字上古音为影母物部,微、物对转,郁与威音近可通,故“郁”之义,豁然可解,其与上文“威”、“畏”、“忧”等词,形殊而音近,字异而义同,是一组货真价实的双声连绵词,表示被拘禁、充作仆役、被围困以及被软禁等种种失去人身自由的情况,词性为动词,亦可活用为名词。

  • 标签: 《报任安书》 《老子指归》 人身自由 上古音 连绵词 拘禁
  • 简介:《汉书·司马迁传》录《报任安书》,《文选》亦收,该文两用“威”一词:“猛虎处深山,百兽震恐,及其在穽槛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马吏议不对,定计于鲜也。

  • 标签: 《报任安书》 《文选》 司马迁
  • 简介:汉高祖刘邦与诸侯功臣共同盟誓,形成所谓“高皇帝”,此盟誓成为封建诸侯及协调汉与诸侯关系的基本法律规定。“父死子继”作为“高皇帝”的一项内容,脱胎于汉初家产析分原则,演化成刘邦与诸侯“共天下”的政治保证。其后经过汉文帝、景帝的不断解读,以“父死子继”为核心内容的“高皇帝”被确立为汉代帝位继承的基本法则。所谓“天下者,高皇帝之天下也”作为“高皇帝”的延伸,逐渐成为汉帝国历史记忆和祖先崇拜的母本。

  • 标签: 高皇帝约 父死子继 继承 汉文帝
  • 简介:的核心宗旨是针对普通民众的道德教亿,乡宣讲是普及儒家道德的重要途径。吕大钧的《吕氏乡》和朱熹的《增损吕氏乡》都将礼教作为道德教化的主要途径。王守仁的《南赣乡》将道德宣讲作为道德教化的主要方式,对道德教化方式有所改进,但当然是道德教条的灌输。罗汝芳的乡以道德说理、道德感化作为乡宣并的主要方式,合乎道德教化原则,其道德教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明代乡道德教化方式的不断改进是乡迅速发展、儒家道德不断向底层社会广乏而深入渗透的重要原因。

  • 标签: 明代 乡约宣讲 圣谕六言 道德教化
  • 简介:<正>这篇探讨及比较性质的文章,涉及两个至少在表面上看起来是极不相同的思想与文化源流。一个是东亚文化,一个是西亚文化。有学者如苏雪林等曾用了不少功夫,特别是从比较宗教及神话等的角度,尝试证实西亚文化对商代以来中华文化的影响,包括对《天问》等楚辞的影响。但大部分学者至今仍将这论点看成是推测性的。笔者基本上也同意大部分学者们的看法,虽然笔者认为苏教授等所提出的研究成果有继续探讨下去的价值。因此,在苏教授的推测还未被证实之前,我们只得继续假设西亚文化和东亚文化基本上是两个不同的文化源流。《伯记》显然属前者,《天问》则属后者。

  • 标签: 《约伯记》 《天问》 上帝 屈原 撒旦 耶和华
  • 简介:南岗镇夏园乡一个农民家中仍保存着一封何香凝的亲笔信,据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介绍,此信件为何香凝秘书当时代笔,由何香凝亲自签名的,信中勉励徐挺全:“积极响应增产节约、深耕细作、努力学习、力求进步”。

  • 标签: 何香凝 纪念馆 信件 书信 努力 时代
  • 简介:车作为“互联网+”背景下的新生产物,其发展不仅符合创新与开放发展旨趣,同时也迎合了广大出行者和人民大众的权益,有助于资源、财力与人力的合理配置,营造了国内相关市场和谐度。当然,网车发展依然面临着政策与相关立法不协调、立法欠科学与民主化、法律监管弱化、相应追责机制欠缺等矛盾,这无疑给国家、社会以及个人带来极大危害。有鉴于此,在肯定网车发展之正当性同时,于其现实的违法性分析并基于此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实属必要。

  • 标签: 网约车 正当性 现实性 违法性 路径
  • 简介:曼自耕农经济是内战前美国南部农业的典型形式。内战后南部的曼自耕农经济发生了深刻的转型:内战前的自给自足,多样化的粮食作物生产开始转变为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主的单一棉花作物生产;大批的曼自耕农由于深陷债务而失去土地,转变为租佃农。借贷制度是这一转型的深层次原因。一方面,作物留置权体制和高额的借贷价格使得曼自耕农丧失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从而被纳入棉花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漩涡之中。另一方面,土地抵押制度进一步剥夺了曼自耕农赖以生存的宅地和其他基本生活资料,从而为曼自耕农失去土地,转变为租佃农创造了前提条件。此外,从事借贷业务的商人还通过南部的法律体制废除了内战前曼自耕农享有的各项公共权利,从而使得他们丧失了维系自给自足经济的重要辅助手段与保护机制。

  • 标签: 美国南部 土地抵押 粮食作物生产 基本生活资料 公共权利 制度控制
  • 简介:侗款制度是侗族传统社会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社会制度。侗款制度在侗族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今天还在侗区继续发挥其整合社会秩序的部分功能和作用,“老人协会”、“乡规民约”是其与现代社会调适后的表现形式;社会控制功能配置最齐全;影响社会层面最广泛,效果也最突出。侗款制度、侗款文化、侗款组织也是侗学研究中较热门的课题,有的学者认为侗族制度文化就是侗款文化,

  • 标签: 传统社会 侗族 习惯法 功能和作用 社会制度 持续时间
  • 简介:四川是汉赋的第一故乡。赋作为一种文学体载,虽肇端于战国荀卿(今存《礼赋》、《知赋》等五篇),但真正成为讲究文采、韵节,兼有诗与散文性质的赋体,则是在西汉。西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当时处于西汉战略出发地和战略大后方的巴蜀地区,最早感应到大汉太平盛世的脉搏跳动。从成都走进长安的司马相如,最早运用大赋的形式讴歌天汉气象,放飞时代梦想(以《子虚赋》、《上林赋》为代表)。

  • 标签: 辞赋 《子虚赋》 《上林赋》 黄金时代 社会历史 巴蜀地区
  • 简介:近来读牛家湘的书法作品,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感觉,乍一看平平常常,他的书法主要取法宋人笔法、笔意,宋以后的东西比较多。仔细品读,却读出了晋唐味道。而且明显感受到他是在用心恣意书写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把人生的积累和生命的感悟都宣泄、浸润到笔墨之中。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个跃动而丰富的世界,真实而鲜活,借古而出新。他的用笔节奏如同他心灵的律动,起起落落,曲曲折折,才情在字里行间自然流淌。不经意问你会随着他起起伏伏的情绪一同陶然其间,心中不禁暗叫:好字!

  • 标签: 书法作品 文人气息 略评 宋人 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