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威赫六百余载的商王朝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不容置疑的显要地位。而如此一个泱泱大国自何时而兴、从何地而起也始终是商史研究中众多学者致力探讨的课题之一。对商源的考释、论证,古往今来不乏记述,立说者甚多,较有影响的如商源“西方说”、“江浙说”、“东方说”、“北方说”、“豫北冀南说”、“晋南说”等。近年来,随着考古事业取得的巨大进展,很多专家学者在追溯商源的过程中,更注重将文献记载与考古成果相结合,开辟和拓宽了研究途径。在总结、继承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古代文献的分析,并结合考古新资料,我们认为太行山东麓一带是商族的策源地,其地域北抵易水,南及黄河,西依太行山脉,东部约至鲁西,该范围约当古冀、豫二州。分布于这里的相当于夏朝时代的古文化(即先商文化)是商文化的前身。下面拟从文献和考古资料两方面略加说明。一、文献方面1、古代文献证实,商文化是有源可溯的《诗经·商颂·玄鸟》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料记商始祖曰契,其母简狄是有娀氏之女。从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契的传说推断,商族从契开始方脱离了母系社会制度,并从此而日益壮大,使商族在灭夏之前就已作为一种势力存在和延续,这在先秦两汉文献中记述颇多。如《荀子·成相篇》记:“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
简介:木质文物出土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不对其进行科学的保护处理就会发生快速的腐朽变化.在选择保护处理方法前对木材的材性进行科学的分析可以为保护方法的确定提供科学的依据.本工作从木材成分、含水率、干缩性、出土泡桐与新鲜泡桐干缩率比较、干燥过程中的电镜分析几个方面对泗水国汉墓出土的泡桐进行了材性研究.结果表明,泗阳汉墓出土的泡桐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含量比新鲜泡桐的含量下降很多,但木质素的相对含量却增加了,说明泗阳汉墓出土的泡桐在埋藏环境中可能更多地是受到褐腐菌的侵蚀.含水率的高低是反映木材腐蚀度一个重要指标,泗阳汉墓出土的泡桐平均含水率高达1211%,从弦向、径向、横切面的平均收缩率数值来看,出土的泗水国泡桐文物收缩变形很严重,从电子显微镜图片观察,细胞结构各向干缩特性与新鲜木材完全不同.由此可见,不能用常规木材的干缩特征和木材的变化规律来指导泗水国出土泡桐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在选择保护处理方法时要结合木材本身的现状选择适合的材料和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