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ESDA等方法分析2005-2015年江淮城市群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特征。研究发现:(1)整体上,合肥、芜湖、铜陵三地市耦合度较高,蚌埠、淮南、六安等地市耦合度较低;(2)2005-2015年间江淮城市群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耦合度水平是趋于优化,尤其是淮南、马鞍山转型较为典型,生态环境逐渐协调;(3)研究区耦合协调度Moran'sI指数呈现“低-高-低”的倒U型发展模式,即呈现“发散-集聚-发散”的演变特征。随后,进一步分析影响江淮城市群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空间耦合分异机制,结果表明:主要影响因素有人均GDP、科研从业人员数、财政收入总额等,且存在明显的时空异质性。

  • 标签: 区域发展 耦合协调度 地理探测器 江淮城市群
  • 简介:认识人地关系要素因果反馈联系和构建定量模型是进行城市协调状态评价的关键,以“关中一天水经济区”规划为背景,探讨大西安人地关系协调演进趋势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突出表征城市环境因素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运行作用的基础上,优化指标体系,运用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函数构建复合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度模型,对西部大开发以来研究区人地关系协调状态的等级与类型进行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灰色模型GM(1,1),预测2011-2020年研究区总人口与耕地面积的模拟值。分析发现:未来10年研究区的总人口年均增长13.99‰,耕地面积年均递减14.30‰,人多地狭的矛盾使生态安全将会受到严重挑战。

  • 标签: 人地关系 西部大开发 协调发展度 GM(1 1)模型 西安市
  • 简介:本文提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的水平和能力指标体系,给出了单项评价、权重确定、综合评价等计算模型。根据1995年的统计数据对山东省17个市地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估,划分出了可持续发展高水平区、中水平区和低水平区,并简要论述了协调发展对策。

  • 标签: 区域可持续发展 指标体系 评估模型 分区
  • 简介: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城墙空间出现的诸如用地冲突、环境破坏、空间挤压、内外阻隔、卫生恶化和资金短缺等多个方面的问题,提出要从城市化演进的视角分析城墙空间的演变规律并基于此寻找对策。将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墙空间演变划分成增长、破坏、保护和提升四个阶段,发现城墙空间功能从军事防御为核心的功能转向历史文化景观和旅游功能,城墙空间形态整体上趋于简单化和破碎化,局部表现为多样化和特色化。在健康城市化的新阶段,城墙空间的保护利用,要协调好国家文物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协调好外地游客与周边居民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城墙内外空间的关系、协调好城墙保护与城墙开发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城墙周边建筑与城墙景观的关系,通过对城墙空间进行整体规划、有序建设、分级管理、保护为先、以人为本和创新经营,以实现城墙与人的和谐发展以及城墙空间的合理、有效和永续利用。

  • 标签: 城墙空间 功能 形态 协调 城市化
  • 简介:本文以新疆为例,运用耦合理论,构建旅游与信息产业的耦合评价模型,分析2005—2014年新疆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新疆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存在良好的正耦合关系;两产业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耦合等级从严重失调实现初级协调;旅游产业和信息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增长方式在2014年逐渐实现同步发展。通过该研究,了解新疆旅游与信息产业耦合发展程度,为新疆旅游信息化建设提供新的视角。

  • 标签: 旅游产业 信息产业 耦合 新疆
  • 简介:绿色发展是指导我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科学发展的崭新理念和发展方式,是中国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绿色化的视角,在明确城镇化质量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3个维度选取29个指标,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城镇化质量分段函数评价模型,对济南市2001-2013年间的城镇化质量进行动态分析评价,并采用协调度评价模型对济南市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的协调程度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济南市整体城镇化质量呈稳步增长态势,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成为拉动城镇化质量保持增长的主要因素,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展有待提高。(2)新世纪以来济南市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处于稳步上升态势,自2001年的弱度协调发展阶段,2008年之后进入中度协调发展阶段,但与理想状态下的极度协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 标签: 城镇化质量-水平 协调发展 绿色化 济南市
  • 简介:本文以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活动外部化这一行为作为切入点,针对杭州市城市发展的现实状况,从城市主体功能定位,以及实现城市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视角,以推进制造业企业生产服务活动外部化为主要推手,寻求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调发展的新思路,以实现打造杭州创意产业中心和长三角制造业中心的多元发展目标。

  • 标签: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城市定位
  • 简介:安徽省城市旅游发展速度较快,但存在较大的空间发展不均衡。江淮城市群是中国“十二五”城市群战略的重要一极,将成为未来安徽省城市旅游发展的区域主体,因其有利于整合区域资源、弱化城市旅游发展的不均衡态势,提高资源要素、资金利用效率。江淮城市群旅游发展现存四大问题: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开发强度存在较大的空间不均衡;旅游产品建设重复性较大,不利于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个别城市旅游战略定位不准确,发展力量离散化;城市旅游缺乏区域性整合,区域经济社会带动力不足。未来江淮城市群旅游发展应从城市群旅游空间发展、旅游产业发展、区域旅游形象整合和区域旅游管理四个方面协调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和产品建设及一体化管理,促进江淮城市群旅游协调发展,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和区域带动能力。

  • 标签: 城市群旅游 协调发展 优化路径 江淮城 市群
  • 简介:旅游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有助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构建城市化长效机制。本文从指标代表性入手,在构建旅游化与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度模型,定量分析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旅游化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关系的省际格局。结果显示,旅游化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关系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性,呈现出东部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的东中西梯度递减的格局。这种省际格局的形成是经济水平、服务供给、环境条件、产业实效、资源优势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上具有经济主导和产业支撑的特征。未来应遵循地域差异与实际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实施旅游化与城市化协同发展的优化策略。

  • 标签: 旅游化 城市化 耦合协调关系 省际格局 形成机制
  • 简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变得日益迫切。作为地理微观区域,县市域边界地区的协调管理尤其困难,在相关研究中很容易被忽略。以CBRs理论为指导,结合浙江省尖山一南北湖地区协调发展实例,对县市域边界地区协调发展的机制进行深入分析,构建发展机制框架体系。尖山南北湖地区是典型的微观跨边界地区,在空间、功能上都具有协调发展的基础。由于行政体制的分割,现有的规划更加关注自身发展的需求,缺少区域整体统筹发展的眼光,造成了产业定位相互冲突,交通衔接不畅,生态环境共同保护意识不到位等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在协调发展机制框架基础上,提出协调发展规划方案,以期通过规划的手段使问题得以解决和落实,希望对微观区域的协调发展研究有所启迪。

  • 标签: CBRs理论 县市域边界地区 协调 尖山南北湖地区
  • 简介:本文从湿地公园的概念与研究动态入手,以江苏、上海沿海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提出了湿地公园建设与湿地旅游资源保护的协调机制,从理念、目标、规划与政策、技术和管理、决策调控五个层面提出协调机制实施的基本模式。通过研究,希望能丰富湿地旅游资源保护的方法和途径,对湿地生态功能结构的维护和资源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湿地公园 湿地旅游资源保护 协调机制
  • 简介:自1980年代初以来,管治(Cover-nance)思潮已经在西方社会汹涌澎湃,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受到其巨大冲击.在城市规划的具体实践中,如何在众多利益共同发挥作用的领域中取得一致的认同,这有赖于对管治的认识与理解.作为管治重要理论之一的元管治(meta-govemance)理论在西方社会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规范化的自组织协调机制--元管治的探究,试图以元管治为理论基础建立我国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组织形式和保障机制,从而在规划决策中发挥持久作用.

  • 标签: 管治 元管治 城市规划 公众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