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研究了1920年以来,云南地区M_s≥4.7级地震的时间序列及空间分布的特征标度。结果表明,当区内M_s≥4.7级地震在时间序列上出现我们定义的平静段和活跃段后,分别于418天和312天内即可能发生6级以上地震,对应率分别为71%和87%,1920年以来云南11次M_s≥6.8级地震前,出现活跃和平静特征标度的各5次。在空间上绝大多数(80%)大震震中处于我们所定义的长时间大范围空白缺震背景区或相对少震区内,仅少数(20%)位于4.7级以上地震相对密集区内或附近。4.7级以上地震上述时间序列及空间分布特征标度,可以作为云南6级,特别是6.8级以上地震中期或短期预测的判据和指标。同时可以看出,云南6级以上地震前,4.7级以上地震在时空演变上,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过程。
简介:通过对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6.5级地震震害开展实地调查,对灾区破坏情况进行总体介绍,并就各烈度区特征和建筑物震害、地震地质灾害、工程结构震害进行分析,初步得出本次地震的一些震害特点.一是灾区人口密度大,人员死亡较集中.人员死亡主要集中在Ⅷ和Ⅸ度区.二是地震振动强,灾区破坏严重.本次地震震源深度12km,极震区烈度高达Ⅸ度,震源破裂在11s内集中释放.三是抗震能力弱,房屋破坏严重.灾区属国家级贫困区,农村民居抗震能力弱,且多数民房坐落在河谷陡坡上,边坡效应加重房屋震害,重灾区砖木和土木房屋成片损毁、倒塌.四是灾区条件恶劣,救灾难度大.震区活动断裂密集发育、地质破碎疏松、地形崎岖不平,又恰值雨季,诱发极其严重次生地质灾害,导致人员伤亡,造成灾区大面积交通、通信、电力中断,救援物资与救援力量无法及时发挥作用.
简介:一、前 言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的发生,给福建南部及广东东部沿海地区的民房造成破坏,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之,我们在地震烈度调查的基础上,依据《震害调查及地震损失评定工作指南》和《震害评估细则》的有关规定,在现场进行震灾损失的评定工作(福建部分)。二、地震基本参数和烈度分布1地震基本参数发震时间:1994年9月16日14时20分震中位置:北纬226度,东经1187度震级:73级2地震烈度分布震中位于远离陆地的海中,Ⅵ度以下的等震线在沿海呈北东向近平行展布。Ⅵ度区包括漳州市的芗城区、东山县的全部及诏安、云霄、漳浦、龙海四县的大部地区,面积有4000平方公里左右(福建部分)。区内
简介:通过云南M≥7.6级地震震亡分布的统计,研究大地震的伤亡分布规律,寻找影响伤亡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震亡人数主要分布在Ⅷ度以上烈度区,这一区域的震亡人数占震亡总数的94%以上,其中极震区占到70%以上。调查分析认为:在震级相近的情况下,震区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是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房屋、人口密度、发震时间是震亡人数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未来的大地震中,人口密度大的断裂带及其附近是应急救援和医疗救护的重点区域,在断裂带及其附近盆地内的震亡人数比非盆地震亡人数多,要投入更多的救援和医疗救护力量。
简介:本文对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收集的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汶川8.0级地震中获取的420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进行了处理和初步分析。在这次地震中布设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围地区的50多个台站获得了大于100gal的加速度记录,有46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的断层距小于100km,使中国大陆近断层区域所获得的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的数量成倍增加。本文依据这批数据,对汶川大地震强震动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给出了此次地震断层附近地区的PGA衰减规律,并利用此规律模拟了断层附近的加速度峰值,绘制了PGA分布图、竖向PGA与水平向PGA比值图;给出了汶川地震断层附近的加速度反应谱、上盘效应、竖向效应、速度大脉冲效应等地震动特征,这些特征可作为抗震设计规范修订的依据并供灾区重建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