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研究各类地震序列震级一频度客观分布基础上,我们对45个地震序列特征震级M0普遍特征及差别作了进一步研究。结果,为地震预报探讨了一种可能方法一用特怔震级M0≥2.0(或平均震级M≥2.1)作为地震预报一个前兆性指标。同时还发现,当序列中主要事件超过7级以后,M0和M均限定在很小震级域内变化。

  • 标签: 地震序列 特征震级 平均震级 震级一频度分布
  • 简介:就地震观测工作中震级误差问题做了初步探讨分析,指出影响震级误差原因,不仅与地震观测仪器频谱特性有关,还与震源辐射能量谱、震源应力状态和震源深度不同以及地震波震相、频率等有关,并对如何减少震级误差提出了措施和建议。

  • 标签: 震级 误差分析 地震观测
  • 简介:统计分析了西昆仑及交汇区1970--2010年148个Ms≥4.5级地震序列,统计结果表明,这一区域地震类型具有一定地域性、复杂性以及与地震强度有一定关系。

  • 标签: 地震序列 地震类型 主震 余震
  • 简介:经过对PH玻璃电极对比观测实验,总结其在日常观测中衰减变化规律,以及PH电极失效前所具有的特征;讨论了对现有PH观测数据进行修正方法,并编著相关修正程序;分析日常存在测量误差,提出提高观测精度措施。

  • 标签: PH玻璃电极 对比实验 观测误差
  • 简介:本文估算了用sPn震相测定震源深度时理论误差,结果表明,在单层均匀地壳模型、地震波形采样率为0.02,地壳厚度小于35公里时,用sPn震相测定震源深度误差小于2公里。

  • 标签: 震源深度 误差 地壳模型
  • 简介:精确定位活动图像为了解断层产状和深部构造提供了重要基础信息。本文采用2014年5月7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山东地震台网及乳山台阵记录乳山地震序列ML≥1.5级地震进行双差定位对比研究。定位结果显示:山东地震台网记录地震经精定位后,震源位置呈现北西向(约315°)展布,剖面上地震分布较为均匀,震源深度3-11km。乳山台阵记录地震经精定位后,震源位置呈现北西西向(约290°)展布,在空间上多处相对集中,体现了序列空间分布丛集特征;剖面中心位置地震明显较少,此处似乎存在一凹凸体,序列地震基本发生在凹凸体周围,震源深度集中分布在4-8km。从已有震源机制解、台站布局、精定位残差、现场调查等多方面综合分析认为,乳山台阵精定位结果更加准确。

  • 标签: 地震序列 双差定位 地震台网 乳山台阵
  • 简介:用P、S波振幅比方法反演了1988年11月22日肃南5.7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计算了对应P轴T轴。结果表明,前震一组节面比较集中且与主震断层面大体一致,其主压应力轴也表现出对集中,而余震(以及以后发生在该地区一些小震)断层面解则比较散乱,但总体上仍与该区主要断层保持大体一致,但是余震P轴和T轴则表现更大散乱。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中强地震发生前震源区微震震源机制相对一致性是发震断层

  • 标签: 震源机制 S波 振幅比 临震前兆
  • 简介:利用华北地震区地震资料(1000~1977),对地震时间序列进行了周期图分析和极大熵谱分析,提取了隐含在随机噪声中隐含周期。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很接近,地震应变能√Ei;释放隐含周期利用周期图分析提取主要周期是30年、245年和305年,极大熵谱分析方法提取主要周期是30年、240年和300年。这三个主要周期存在“倍30”关系,240年和300年周期是30年周期整数倍。30年周期反映了各活跃幕中幕式活动规律,300年周期同各活跃期高潮时段之间时间差平均值相符,华北自1000年以来四个活跃期高潮时段之间时间差平均值是300年。

  • 标签: 周期图分析 极大熵谱分析 隐含周期 谱分析
  • 简介:利用大柴旦数字地震台记录2008年6.3级和2009年6.4级数字地震资料,系统地分析了大柴旦地震序列尾波Q值随时间变化,着重分析了尾波Q值在强震前短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Q值在大震前后有较明显变化,基本趋势是震前Q值增高,震后降低。

  • 标签: 地震波衰减 地震序列 尾波 Q值 大柴旦地震序列
  • 简介:将1次大地震后相继出现6级地震缺震或连发与下次大地震事件连续过程称为关联序列.分别对中国大陆及邻区近百年来69次浅源大地震前出现6级地震缺震、连发异常图像结构特点,各类序列时程、时空分布及出现概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有53次震例关联序列,包含超过1次6级缺震及连发2-4元序列,均在0.5~2年内完成,因此在大地震预测中,对大地震前出现6级地震缺震、连发关联序列类型与特征及时识别,可能作为一种新判定依据.

  • 标签: 6级地震缺震 连发 关联序列 大地震预测
  • 简介:本文根据重新定位、震源机制、地震矩张量、断层规模等结果估算了主震断层面的面积、应力降、地震波释放能量等震源动力学参数。结合震源区附近地震地质、断裂分布、初步探讨了九江—瑞昌地震所处地震活动、与构造断裂关系,并描述了断层破裂过程时空特征。

  • 标签: 震源机制 断层破裂 地震大小 地震矩 震源动力学参数 地震活动带
  • 简介:本文依据南京市及其附近区域(活动断层探测目标区范围)所开展浅层人工地震探测、槽探、钻探,以及第四纪地层划分、新年代学测试数据等多学科资料,综合评价了长江破碎最新活动年代、活动性质、断层相关参数及其与地震活动关系方面的最新认识。

  • 标签: 长江破碎带 断层活动性 第四纪地层划分 联合钻探剖面 断层地质剖面
  • 简介:用自然类比法对1998年1月10日张北─尚义6.2级地震序列类型和震后趋势进行了早期判断,找出了与之最相似的四个序列是1976年9月23日巴音木仁6.2级地震(S17)、1996年5月3日包头6.4级地震(558)、1985年4月18日禄劝6.3级地震(S34)和1984年5月21日南黄海6.0级地震(S33)。由此判断张北地震序列为主震余震型,推算最大余震震级应在4.3~4.7之间,一个月内4级以上余震数可能在11~22次之间。实测结果张北地震最大余震震级4.6,一个月内4级以上余震数18次,均在预测范围内。

  • 标签: 自然类比法 地震序列类型 震后趋势 张北地震
  • 简介:2003年4月17日德令哈发生6.6级地震,2004年该震区相继发生了5次5级以上中强地震,分析德令哈系列地震前青海省水氡资料,发现震前水氡异常较显著,并表现出不同异常特征。

  • 标签: 德令哈系列地震 水氡 异常特征
  • 简介:本文讨论可信历史地震资料和现代化仪器记录资料统一使用问题。

  • 标签: 历史地震 检验 b值统计
  • 简介:阿尔金断裂是中国西部最著名巨型活动深大断裂,它构成了青藏高原西北边界,总体呈北70~0—80~0东向展布,绵延1600余公里,影响到地壳深部,在中国西部大地构造演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由青海西北角茫崖镇往东,沿青新界山经索尔库里、拉配泉至当金山口长达400余公里范围,属该断裂中段。沿形成断层谷、断层崖、三角面、陡坎以及切错第三系和第四系情形比比皆是,表明断裂新生代以来有十分强烈活动性。阿尔金断裂中段全新世以来活动非常明显,沿发育有由大地震造成地震鼓包、凹坑、沟槽、陡坎、断错冲沟水系和崩塌等古地震形变现象,分布十分广泛,类型众多齐全。通过1986——1987年两年详细野外地震地质考察,确定有6次7级以上古地震事件和5条保存较好地震破裂形变,表明阿尔金断裂全新世以来,具有以左旋走滑运动占主导强烈活动特点。

  • 标签: 阿尔金断裂带 古地震 地震破裂
  • 简介:对中国大陆地震空间分布进行了仔细探讨,发现6级以上强震在西部(东经105°线以西)有三组近似是对称分布现象,每组平行空相邻间距为5°,带宽约为1°;而东部则有两组NE、NW向空将其分割成若干强震块体,相邻空带宽约700km,带宽约为150km。6级以下地震在空间上几乎随机分布。理论推导证明:强震空现象其实质为一些不连续块状分布强震区在空间有序排列,且控制东西两部分构造运动构造波波长均约1000km,并在同一机理下还统一地解释了强震等间距及构造等间距现象。应力场反演表明,大陆西部受三组主次不同边界力源作用。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气、油等轻而易于流动物质聚集区多分布在强震空内,而金属矿藏多分布在强震块体内,同时从空分布图即简单地震危险区划图上可以看到,千百年来已发展建设成大型城市多位于“安全岛”内。

  • 标签: 强震空带 构造波 应力场 矿藏
  • 简介:高应变法检测是基桩检测技术一种重要手段,但是该方法检测承载力存在误差,因此受到许多争议。本文以广东惠州地区两项工程检测实践为例,分别采用前后两组不同拟合参数,对检测数据进行了承载力拟合计算,分别得出了前后两种不同计算结果。并通过动、静两种方法对比检测,分析了高应变法检测承载力误差产生主要原因,粗略探讨了对高应变法检测一些认识。

  • 标签: 高应变法检测 承载力 误差 拟合参数
  • 简介:本文就目前地震台站普遍使用小规模CMOS电路构成数字钟元件多、可靠性不高等缺点,提出以INTEL51系列单片机为核心构成具有自动校对功能数字钟,本系统硬件结构简单,系统可靠性强,并可自动根据BMP信号校时,操作简便且精度高。

  • 标签: 单片机 钟差 自动校时
  • 简介:对汶川地震序列分析,发现该序列中ML≥5.0级强余震活动空间上存在明显空段,强余震围绕该空段有反复迁移发生特征。基于上述现象,作者从地震地质和经纬方向余震迁移角度上做了一些研究,较为定量地为震区预测发震地点提供了简单依据。

  • 标签: 汶川地震序列 地震空段 强余震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