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中国内陆登革热流行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初疫情主要是从广东、海南、广西等南部沿海地区流行.后来并蔓延至,包括福建、浙江和云南等在内的相对北部和西部地区。自2013年开始,中国登革热的流行范围持续扩大,逐渐向内陆地区,如华北及西北部地区扩散。回顾过去20年,输入性登革热在中国境内的反复流行,其中原因之一是白纹伊蚊的媒介效能增强,此外城市化进程、全球气候变暖和出入境人员频繁增多等因素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回顾全国登革热流行的监控现状.可以认为中国内陆登革热发生是以输入性病例点状散发流行为主,尚未形成地方性流行格局。口岸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精准防控策略在于建立登革热病理溯源预警体系、加强内陆口岸蚊媒监测、开展出入境人员健康教育。
简介:目的通过风险评估确定首例输入性病例疫情综合防控效果,评估寨卡病毒病发生输入和本地传播的风险,为制定进一步的应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专家会商法对现场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测资料、疫情处置资料以及相关政策、文献进行综合评估,研判疫情趋势并提出风险管理建议。结果中国大陆首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例系输入性病例,有委内瑞拉旅行史,经诊治已病愈出院。风险评估认为该病例不会引起继发传播,但本地发生输入性病例风险仍然存在。结论仍需密切关注国际疫情态势,动态开展风险评估,加强入境口岸检验检疫、医疗、疾控等部门的联防联控,提升病例的早发现、早隔离能力,做好疫区来往人员的防护告知、口岸检疫和健康监测。
简介:目的对2015年流行性感冒的监测结果及流行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对2016的流行趋势进行预判。方法统计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系统2015年全年中国大陆地区的流感样病例(ILI)监测数据以及流感样病例爆发疫情数据。结果2015年夏季南方出现了流行高峰,北方维持在低水平,均为A(H3N2)亚型占绝对优势。南北方省份均在12月份开始相继进入2015~2016冬春季流感流行季节,甲型H1N1、A(H3N2)和B型共同流行。结论预计2016年2月下旬,流感活动水平将达到峰值,春夏季中国大陆省份将以甲型H1N1、A(H3N2)和B型流感共同流行,但以甲型H1N1流感为主要流行株。
简介:目的通过调查确认藁杆双脐螺在中国大陆的输入和孳生情况,并了解其分布及扩散情况,为防控曼氏血吸虫病的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报告线索及藁杆双脐螺孳生环境特征,按水系和地理位置,于1981—1982年和2012—2013年,采用现场调查法对双脐螺的孳生分布、环境植被、水质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981年确认在深圳市罗湖某鱼塘采集的螺蛳为藁杆双脐螺,为中国大陆首次报告。1981—1982年在深圳市调查10个公社(镇区、街道),于深圳市罗湖与香港新界交界的交界河罗湖桥至与深圳河交接处的河段约1000m、交界河与深圳河交接处至人民公园的深圳河段约1000m、与该河段相通的3条水沟长约300m、周边6口鱼塘和1口污水塘约4030m^2等环境发现有藁杆双脐螺孳生;深圳市其他9个公社(镇区、街道)及另外11个县区均未发现有该螺孳生。对有螺环境特征及水质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显示,中性偏碱水质适合该螺孳生,活螺数多的螺点水中氯化物含量为9.0~94.0mg/L,总硬度为44.8~142.8mg/L,氨氮含量为0.02~1.50mg/L;有螺环境类型为水塘、水沟、河3种,腐殖质较丰富,活螺主要沿水边分布,喜附着于水中漂浮物上,以下段及出水口水流缓慢处较多。2012—2013年的调查发现,在深圳市的盐田河、葵涌河和大沙河等7条河道及东莞市的石马河和惠阳区的淡水河均有活的藁杆双脐螺孳生。结论1981年在中国大陆首次确认在深圳市有藁杆双脐螺孳生,范围局限;双脐螺沿水系向周边地区扩散蔓延,目前已扩散到深圳市毗邻的东莞和惠州市的部分河道。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航头社区女性宫颈癌筛查结果以及导致宫颈癌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法进行抽样调查,抽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1月期间航头社区女性人群2196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一般资料进行收集,对比宫颈癌和无宫颈癌对象一般资料差异情况,有差异项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计算,分析发生宫颈癌的影响因素。结果选取研究对象共2196例,其中女性宫颈癌患者共28例,占1.28%。有宫颈癌和无宫颈癌研究对象在口服避孕药、运动、吸烟史、性传播疾病史、初次性交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上均有差异,P<0.05。将上述因素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发现,口服避孕药、运动、吸烟史、性传播疾病史、初次性交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均是航头社区女性宫颈癌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航头社区女性宫颈癌影响因素较多,进行针对性预防以及健康宣教能有效降低宫颈癌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