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分析伽师县7—8月份流行期发生的伤寒病例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等特点,为查明流行的原因提供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面的依据,以便尽早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伽师县2005年7~8月份发生的73例伤寒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伽师县伤寒病例自6月中下旬开始出现,7月中旬明显增多,8月中旬以后明显下降,截止8月31日,共报告伤寒病例73例,无死亡病例发生;与去年同期相比,在7月6日至8月10日之间处于流行期;疫情波及10个乡镇和县城,累计发病村48个,发病组58个。本次疫情以散发为主加以点状爆发,在江巴孜乡和铁日木乡出现水型污染局灶爆发。年龄分布:最小年龄2岁,最大年龄70岁,发病年龄集中在5—19岁年龄组,占总病例数的61.6%。大部分病例具有畏寒、发热、乏力、腹痛、相对缓脉、部分有表情淡漠、玫瑰疹等症状、体症,并发症少见。在伤寒流行期,对病人进行血培养阳性率为23.5%;间接血凝试验阳性率为35.2%;病人和密切接触者使培养阳性率为1.61%;带菌率为0.06%;水检阳性率为0.04%。结论本次伤寒疫情发病原因主要是饮用被污染的涝坝水,并且饮用生水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2乡集中爆发的原因;同时存在食用冰水、凉皮等三凉食品;病家卫生状况差,苍蝇密度高;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农民自我保健意识差等多种发病因素的特点。
简介:目的分析2012—2015年贵州省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掌握疫情动态,为制定防控对策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2012—2015年贵州省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12—2015年贵州省共报告伤寒副伤寒2933例,其中伤寒2124例(占72.41%)、副伤寒809例(占27.59%),年均发病率为2.11/10万,死亡2例。年均发病率居前4位的市(州)分别是黔西南州(4.53/10万)、遵义市(2.75/10万)、贵阳市(2.72/10万)和六盘水市(2.19/10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发病高峰为5—9月,共报告病例1621例,占总病例数的55.27%。男性1522例,女性1411例,男女性别比为1.08:1。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0—49岁年龄组,占总病例数的81.42%。职业分布以农民(1156例)、学生(604例)、散居儿童(321例)为主。分别占总病例数的39.41%、20.59%和10.94%。病原学监测结果显示,病例血培养阳性率为1.61%(51/3170);分离菌株以伤寒沙门菌为主,共30株(占58.82%),其次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20株(占39.22%)。结论2012—2015年贵州省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部分地区发病率仍然较高,应针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简介:【目的】探讨东部沿海地区67年间伤寒、副伤寒发病及死亡的长期变化趋势及流行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系统分析1950—2017年宁波地区伤寒、副伤寒疫情和暴发数据,用PASWStatistics软件统计分析与模型拟合检验。【结果】1950—2017年宁波市累计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29583例,发病以20~50岁年龄的青壮年为主;发病呈周期性波动,冬春季为发病高峰,与国内其他地区秋季发病高峰明显不同;暴发疫情以水源和食源性传播为主。【结论】宁波属于伤寒、副伤寒历史高流行区,发病与水源污染和居民生食、半生食海鲜的饮食习惯有关。沿海地区加强水源、粪便管理和贝类海产品卫生监管,开展健康宣教、改变居民生活习俗是控制伤寒、副伤寒发病的主要措施。
简介:目的了解广西伤寒与甲型副伤寒流行特征的异同点,为有效防控伤寒与甲型副伤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4-2010年广西传染病报告数据,分析伤寒与甲型副伤寒的时间、地区及人群分布特征。结果广西伤寒与甲型副伤寒的年报告发病率基本呈平行下降趋势,发病高峰分别在每年7月和8月,后者晚1个月,两者发病曲线相似;二者呈现明显地区流行特征,且地区分布具有高度相关性(r=0.938,P〈0.001);两病病例男性均多于女性,但发病率很接近;伤寒在各年龄段人群的发病率较为均衡,甲型副伤寒则以5~30岁年龄段人群发病率较高;两病病例均以农民、学生、散居儿童和工人为主,伤寒以农民发病最多,而甲型副伤寒以学生最多。结论广西伤寒与甲型副伤寒应以农村和学校作为防控重点,且均应加强病人的规范治疗与管理。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丘北县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提出防治对策。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分析丘北县2004-2014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结果丘北县2004-2014年累计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324例,死亡1例,平均年发病率为6.29/10万,发病率波动在0.43/10万~21.42/10万之间。死亡率0.02/10万。结论伤寒、副伤寒全年均可发生,以6~7月为发病高峰。从2012-2014年血培养病原学检测结果看,以甲型副伤寒为主。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湖南省嘉禾县伤寒+副伤寒变化趋势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嘉禾县1990-2009年甲乙类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整理建立数据库,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并运用率的x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嘉禾县1990-2009年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呈阶段性波浪式变化,总体逐年下降趋势流行,年平均发病率22.44/10万,年发病率在1.33/10万-142.68/10万之间波动;发病人群以农民和学生为主,青壮年多发,四季均有发病,主要分布在2、6、7、8、9月,高发地区主要集中在人口流动频繁的乡镇。结论伤寒+副伤寒发病主要与环境卫生、生活习惯直接相关,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的饮食饮水卫生习惯等综合措施是控制伤寒副伤寒疫情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