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下斜肌减弱术对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特别关注三个月术后的歪头改善和眼位改善情况。方法:选择我院于2019.01-2023.01,4年内收治的6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配,分为对照组a(20例,下斜肌部分切断切除术)、对照组b(20例,下斜肌后移术)和观察组c(20例,下斜肌转位术)。对三组患者在手术完成后的效果进行收集和分析。结果:下斜肌转位术在歪头改善和眼位改善方面表现出最显著的疗效,特别是在术后三个月的短期观察中。结论:三种手术方式均在歪头改善和眼位改善作用显著,针对垂直角度大于15三棱镜度患者,下斜肌转位术在歪头改善和眼位改善方面表现出最显著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传统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与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腹股沟斜疝的优缺点。方法本次实验以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所收治的58例腹股沟斜疝患者为实验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9人,两组患者在自然情况和基本病状方面均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对照组患者行传统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手术治疗,对两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术后活动时间,住院时间,阴囊肿胀率,复发率以及术中发现对侧隐性疝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手术半年后随访,两组患者腹股沟斜疝均治愈。经过治疗,两组患者均达到临床治愈标准,有效率均扎术都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而腹腔镜下疝做囊高位结扎治疗,术中更有利为100%。两组患者术中发现隐性疝及术后会阴部阴囊水肿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两组患者的切开感染和复发无显著性差异(P>0.05)。讨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小儿腹股沟斜疝,传统的疝囊高位结扎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于发现对侧隐形疝,术后并发症少,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 :儿童时期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期,这个阶段儿童患有斜视发病率在 5% 左右,该发病率高,危害性大以及治疗时限性,视觉在发育过程中比较敏感脆弱,容易被各种因素所影响而出现弱视、斜视等眼睛疾病。针对斜视儿童,早发现早治疗,运用有关的预防和治疗方案,大力宣传眼部保健教育,进一步保证儿童视觉的发育正常。 关键词:儿童;斜弱视;防治方式;健康教育 1儿童斜弱视的危害性
简介:摘要目的腹股沟疝是小儿最常见的外科疾病。其发生是因为胚胎时期形成的腹膜鞘状突闭合不全与出生后腹内压增高使未闭鞘突扩张而成。如果不做治疗,疝囊可逐渐增大,加重腹股沟管的缺损,且常发生嵌顿成为急症,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因此一般应及早手术。我们采用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364例,效果较好,现予以报告。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斜肌切断减弱术在儿童斜视伴下斜肌功能亢进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84例儿童斜视伴下斜肌功能亢进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各42例。研究组行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下斜肌切断术治疗,对照组行水平肌加强减弱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水平斜视度数、下斜肌功能改善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水平斜视度数为(7.22±1.09)°,低于对照组的(10.23±2.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下斜肌功能亢进比例低于对照组,下斜肌功能正常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躯体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和角色功能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斜肌切断减弱术可有效改善儿童斜视伴下斜肌功能亢进的斜视症状和水平斜视度数,促进下斜肌功能恢复,提高预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