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联合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感兴趣区(ROI)、基于体素的图像分析技术(VBA)研究高血压患者的脑白质损伤。方法对受试者进行临床和神经心理评估、头颅MRI平扫。13例受试者(高血压组7例、对照组6例)接受DTI扫描,所得DTI影像数据经与标准模板配准后,行全脑全体素分析及ROI,从而确定两组各向异性分数(FA)有差异的脑区。结果高血压组右侧顶叶白质、左侧枕叶白质、右侧枕叶白质FA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与MRI平扫T2加权成像及ROI比较,DTI联合VBA技术可以更敏感、更准确的发现高血压相关的脑白质损伤。
简介:摘要目的在对急性脑梗患者进行动态观察时应用MR扩散张量成像(DTI)的方式,对其扩散与变化的规律进行研究,对缺血半暗带治疗的时间窗进行推断,并通过DTT的技术对皮质脊髓束同肌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方法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梗死患者共计142例,对其进行常规的MRI、DTI检验以及扩散加权成像的检验方式,并对各期患者病灶平均的扩散系数,相对各向异性系数,部分各向异性系数以及容积比的值进行测量,并对其中的20例患者应用三维白质纤维重建的方式。结果在不同的梗死时期,患者DCavg的均值分别表现为(0.275±0.022、0.349±0.019、0.465±0.023以及0.538±0.035)×10-3mm2/s,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出不断地降低、逐步地回升并趋向假正常化,其差异具有着统计学的意义(P<0.001);FA、1-VR以及RA的值在超急性期呈现出轻度的升高,并在之后呈现出不可复性的降低,急性期与超急性期患者的病灶中心同边缘区在DCavg、FA、1-VR以及RA的差异方面具有着统计学的意义(P<0.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灶的DCavg、FA、1-VR以及RA值具有着特征性的演变规律,急性期以及超急性期患者病灶的边缘区可能是缺血的半暗带组织,对患者治疗的时间窗可以延长成为24小时,DTT技术对于临床以及判断的预后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在小儿精神发育迟缓诊断中的使用价值。方法分别对16例脑发育迟缓儿童及12例发育正常组儿童进行常规MRI及DTI扫描。测量5个深部脑白质(内囊后肢、内囊前肢、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及视放射)与4个浅部脑白质(额叶、颞叶、枕叶皮层下脑白质、半卵圆中心)感兴趣区的FA值,对2组每个部位的FA值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脑发育迟缓组患儿浅部脑白质及深部脑白质(胼胝体膝部、视放射)FA值低于对照组,P<0.05;内囊后肢、内囊前肢及胼胝体压部FA值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TI能反映脑发育迟缓患儿轻微的脑白质细微结构的损伤,为小儿精神发育迟缓早期定量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胶质瘤手术前后应用核磁共振(MRI)弥散张量成像(DTI)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接诊的脑胶质瘤患者25例进行研究,术前术后皆予以常规MRI与DTI检查,对比分析临床效果。结果18例Ⅰ-Ⅱ级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有显著改善(P<0.05),但7例Ⅲ-Ⅳ级患者术后症状无显著改善(P>0.05);肿瘤病灶区、灶周水肿区平均弥散系数(MD值)相较于正常白质区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3个区FA值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核磁共振DTI可明确脑胶质瘤和周围脑白质纤维束关系,其MD值与FA值可区分不同区,为术前手术方案确定与术后预后评估提供参考,值得借鉴。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在小儿精神发育迟缓诊断中的使用价值。方法:分别对16例脑发育迟缓儿童及12例发育正常组儿童进行常规MRI及DTI扫描。测量5个深部脑白质(内囊后肢、内囊前肢、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及视放射)与4个浅部脑白质(额叶、颞叶、枕叶皮层下脑白质、 半卵圆中心)感兴趣区的 FA 值,对2组每个部位的FA 值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脑发育迟缓组患儿浅部脑白质及深部脑白质(胼胝体膝部、视放射)FA值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DTI 能反映脑发育迟缓患儿轻微的脑白质细微结构的损伤,为小儿精神发育迟缓早期定量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对前列腺癌(prostatecarcinoma,PCa)和前列腺增生(benignprostatehyperplasia,BPH)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分别对40例前列腺患者及3O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前列腺DTI扫描,并将原始图像传送至西门子Leonardo工作站,采用DTI专用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记录感兴趣区的各向异性比值(fractionalanisotropyFA)、平均ADC值。绘制FA和平均ADC表格,分析PCa癌灶、BPH增生结节、正常中央带及外周带的各向异性值(fractionalanisotropy,FA值)和平均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值)的变化特点进行比较,最终分别计算三组的平均值范围,并绘制DTI参数图。结果PCa、BPH、正常中央带及外周带的FA值依次降低,分别为(0.294±0.075)、(O.252±0.054)、(0.215±0.033)和(0.130±0.022),四者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0)。PCa、BPH、正常中央带及正常外周带的ADC值依次增高,分别为(0.902±0.408)×10-3mm2/s、(1.267±0.201)×10-3mm2/s、(1.405±0.164)×10-3mm2/s和(1.771±0.281)×10-3mm2/s,四者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0)。结论DTI能够提供前列腺的组织微观结构信息,有助于前列腺疾病的诊断及鉴别。
简介:1994年,Basser等首次提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的概念,它可研究脑白质纤维的微观结构及形态结构,探测白质纤维束的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的变化,并利用多参数进行定量分析。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tensortracyography,DTT)是基于DTI上的一种新的可视化成像技术,是目前唯一可在活体上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无创性成像方法。DTI及DTT可清晰显示神经纤维束生理和病理的各向异性和构象特征,对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肿瘤定性与分级、预后评估、制订治疗方案以及疗效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也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并取得很大成就。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技术显示不同时期青光眼视放射神经变性的价值。方法选择原发性青光眼早、晚期及正常对照组各15例行视觉通路DTI检查。分别测量左右两侧视放射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anisotropy,FA)、平均弥散率(meandiffusivity,MD)、平行扩散率(axialdiffusivities,λ//)和垂直扩散率(radialdiffusivities,λ⊥),使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分析病变组与对照组各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早期青光眼患者视放射FA值、λ//值轻度降低,MD值轻度增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λ⊥值显著升高(P=0.033);晚期青光眼患者视放射FA值、λ//值显著降低(P=0.000,P=0.028),MD值、λ⊥值显著升高(P=0.043,P=0.000)。晚期青光眼较早期青光眼视放射FA值显著降低(P=0.000),λ⊥值显著升高(P=0.001),MD值升高,λ//值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I技术可以多参数显示不同时期青光眼视放射的神经变性,并能一定程度上反映病变严重程度,FA值和λ⊥值较MD值和λ//值更能敏感地反映视放射的损害。
简介:【摘要】目的:扩散张量成像在多发性硬化和视神经脊髓炎患者视放射区影像学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多发性硬化患者 38例、视神经脊髓炎患者 34例以及健康体检者 30例分别作为观察 A组、观察 B组和对照组,经过扩散张量成像检查后,分析其影像特征。结果:观察 A组、观察 B组和对照组的双侧视放射的 FA值分别为( 0.40±0.02)、( 0.33±0.04)和( 0.49±0.03), MD 值为( 0.79±0.06) ×10-3mm2/s、( 0.80±0.08) ×10-3mm2/s和( 0.74±0.23) ×10-3mm2/s。观察 A组、观察 B组患者的 FA值与 MD值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存在显著的差异( P< 0.05)。而观察 A组、观察 B组相比, FA值存在显著差异( P< 0.05),而 MD值差异不大( P> 0.05)。结论:扩散张量成像的应用,可以确诊检出多发性硬化和视神经脊髓炎患者视放射区的病变情况,反映出视放射受累程度,结合两者的差异性,对于多发性硬化和视神经脊髓炎进行鉴别和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