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浅析引发中药不良反应的基本因素及其应对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7年6月到我院接受中药治疗的8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用药处方,探讨导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并提出相应措施。结果共计50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引发不良反应的因素包括用法及用量失误、未使用辨证论治、药物炮制不当、中西医联用失误及其他因素,未辨证论治占比达26.0%,用法及用量失误占比为24.0%。讨论中药不良反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未辨证论治及用法及用量失误的占比较大,因此临床使用中药治疗时应侧重提高用药的科学性及合理性,确保中药治疗的安全性。

  • 标签: 中药 合理用药 安全性
  • 简介:目的探讨阿莫西林联合兰索拉唑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预后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10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53例予以阿莫西林治疗,观察组54例予以阿莫西林+兰索拉唑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统计两组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9%(50/54),高于对照组73.58%(39/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6%(3/54),对照组为11.32%(6/5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1.85%(1/54),低于对照组15.09%(8/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QO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阿莫西林联合兰索拉唑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可改善生活质量,且预后复发率低。

  • 标签: 慢性萎缩性胃炎 阿莫西林 兰索拉唑 不良反应 预后复发
  • 简介:过去常用经典的Nadi反应显示细胞色素氧化酶以定位线立体的存在部位,现在广泛使用DAB法.我们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方法如下:取Wistar大鼠的心、肝、肾组织,用液氮骤冷,恒冷箱切片(厚7μm),进行以下实验:Nadi反应:切片入孵育液(N-苯基-对-苯二胺3mg、1-羟基-2-萘酸3mg溶于二甲基亚砜0.1ml,0.05M的磷酸缓冲液pH7.210ml,混匀后过滤)室温30min.入Lugol碘液2min,入5%硫代硫酸钠4min,入1%醋酸钴60min,蒸馏水洗,甘油明胶封固.DAB法:切片入孵育液(0.05M磷酸缓冲液pH7.210ml,3,3′-二氨基联苯胺四盐酸盐(DAB)9mg,细胞色素C15mg,混匀后过滤)室温5min.切片用缓冲液清洗,入蒸馏水,甘油明胶封固.HE染色:切片先用10%Formalin固定10min,再做常规HE染色.对照:Nadi反应和DAB法都用迭氮钠预孵育5min(10ml缓冲液中含6mM迭氮钠),再入含6mM迭氮钠的孵育液中孵育,以下的步骤与上述步骤相同.DAB法还用不含细胞色素C的孵育液做对照.实验结果:HE染色的切片显示组织结构正常.Nadi反应的阳性产物为黑绿色的颗粒,可见弥散的现象.DAB染色的阳性产物为棕色颗粒,很少见有弥散现象.对照切片的结果:用迭氮钠制酶活性的Nadi反应有弱阳性产物,而用迭氮钠的DAB法细胞色素C的切片均呈阴性反应.我们认为显示细胞色素氧化酶的经典方法Nadi反应存在反应产物弥散的现象,用迭氮钠抑制酶的活性后仍有阳性产物出现,因而该法只能表明线粒体的存在,而其定位不够准确.DAB法的方法简便,反应产物不易扩散,可较准确地定位线粒体的存在部位.另外,DAB的沉淀物能与四氧化锇反应形成锇黑,可用于电镜观察.经以上的实验观察和比较,我们认为无论从反应的特异性、定位的准确性,还是电镜应用性等方面看,显示细胞色素氧化酶的DAB法都优于Nadi反应.

  • 标签: 反应比较 氧化酶法 法反应
  • 简介: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证实,抗血小板治疗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然而,随着抗血小板治疗人群基数加大与之相关的消化道损伤出血事件也有增多的趋势,因此抗血小板治疗出血风险不容忽视。如何合理评估每个患者的获益和风险,正确选择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在有效预防消化道损伤的同时,避免可能由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引起的出血事件增加,使更多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从抗血小板治疗中获益,也成为了临床医生面临的新问题。

  • 标签: 抗血小板治疗 阿斯匹林 氯吡格雷 消化道出血 质子泵抑制剂
  • 简介:2003年5月9日,男婴,体重3200g,足月,平产,坐高50cm,能吸吮,已哺乳,外观头、颈、躯干、四肢无异常.出生36小时后出现腹胀、呕吐,呕吐物为黄绿色,无排便、排气,发吭,呼吸急促,收住入院.入院后,当时护士给予肛门插管排气处理一次,无排气,肛管无排便.随后抱入X光室胸透,发现右肺有大片阴影,膈下有游离气体,随即婴儿无呼吸、心跳,死亡.经解剖发现,心、肺、肝无异常,打开腹腔后,腹腔内有大量的胎粪溢出,经纱布擦洗处理,首先肉眼看到回肠末端有0.3×0.3cm的裂孔,此处有胎粪流入腹腔.经我们从胃沿小肠依次寻找观察,胃、空肠位置、外形、结构无异常,但查到回肠处回肠增粗,形成盲端.经仔细查找,回肠与盲肠不连接,有残缺的断端,只有肠系膜相连,无回盲瓣形成,结肠比小肠细短,无结肠带,只有很少的结肠袋,结肠内无粪便,而且不是"["字形分布图1,2.

  • 标签: 先天性回肠发育盲端 回盲瓣闭锁 结肠发育不良 并发症
  • 简介:突变选择窗(MSW),是指抗菌药物防止细菌选择第一步耐药突变的最低浓度(防耐药突变浓度,MPC)与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浓度范围。当血清或组织液药物浓度低于MIC时,治疗无效但也不会导致细菌耐药突变体的富集;超过MPC时细菌要生长需同时具备两种或以上突变,因而不仅治疗成功并且也很难出现耐药突变体的选择性扩增;处于窗内时将选择出耐药突变菌,尽管临床治疗成功率很高,但会促使细菌耐药性的形成。

  • 标签: 突变选择窗 防耐药突变浓度
  • 简介:近年来,胃肠激素对生长发育和肿瘤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探讨人胎结肠及直肠内胰多肽(PP)、生长抑素(SS)免疫反应细胞的个体发育及两种细胞的相互关系.本实验收集9~28wk因故中止妊娠人胎33例,取结肠、直肠组织,Bouin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制成4μm厚的连续切片.取相邻切片按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和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法分别显示PP-、SS-IR细胞.结果显示,9~11wk人胎结肠及直肠内可见PP-IR细胞,单个分散于尚未分化完全的绒毛及肠腺上皮;18~25wk结肠内PP-IR细胞数量有所增加,直肠内PP-IR细胞数量未见明显变化;26wk后结肠及直肠内PP-IR细胞均明显减少.SS-IR细胞分散存在于9~11wk胎儿结肠早期绒毛上皮中,数量较多,11wk直肠内也可见;结肠及直肠在15~26wk时各胎龄组SS-IR细胞数量无明显增减,26wk后明显减少.与结肠相比,直肠中PP-IR细胞数量略少,而SS-IR细胞较多.将各时期胎儿结肠及直肠的PP-、SS-IR细胞(以有核阳性细胞数/视野)进行计数,表明PP-IR细胞数目比SS-IR细胞稍多.胎期结肠及直肠的SS-及PP-IR细胞有多种形态,有开放型,也有闭合型.PP-IR细胞胞体略小且免疫染色强度稍弱.两种细胞多单个分布,少数聚集成群.细胞发出突起伸至肠腔、腺腔或邻近细胞.主要分布于绒毛及肠腺上皮,偶见位于固有层.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法未见这两种免疫反应物质共存在于同一细胞内.结果提示,人胎结肠及直肠内PP-IR细胞和SS-IR细胞随胎儿的发育而发生变化,PP和SS分别表达于两种细胞.

  • 标签: 个体发生 免疫反应细胞 多肽生长抑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