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更换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unneledcuffedcatheters,TCC)时,采用原位换管方式的可行性,并对两种换管方式进行比较。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6年1月在泰兴市人民医院使用TCC作为血管通路行血液透析患者,因故不能使用原TCC须行TCC更换,共更换TCC24例次,其中常规原位换管组10例,改良原位换管组14例;比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征,术后感染发生例数。结果原位换管二组24例均成功,常规组术中见1例心律失常,两组未见空气栓塞、血气胸及血肿形成并发症,改良原位换管组出血量,手术用时小于常规原位换管组。结论改良的原位更换TCC操作简单、安全、可避免新的血管损伤,延长TCC的使用,同时出血少,手术用时短,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气泡更换膨宫液和传统更换膨宫液相比,在宫腔镜手术中的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0月—11月份在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行宫腔镜电切术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成2组,80例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更换膨宫液的患者为A组,80例采用无气泡更换膨宫液的方法进行更换膨宫液的患者为B组。计算更换膨宫液用时。结果A组患者中有65例顺利进入宫腔,耗时平均56.5±36.4秒,B组患者中有63例顺利进入宫腔,手术医生均无需撤出宫腔内的电切镜,可以不间断进行手术,无需浪费手术时间,但有5例由于操作者技术生疏,导致产生气泡,排尽气泡再次进行手术。两组耗时对照P<0.01。结论无气泡更换膨宫液法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在宫腔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为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医生反复进入宫腔进行膨宫的操作;尤其对于宫颈口较紧、宫腔位置前倾或后屈等进入宫腔较难的手术以及宫腔有进行性出血需急需止血的手术较为适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VSD引流袋更换时间对压力性溃疡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1月在桂林市人民医院骨科接受治疗的82例压力性溃疡患者,将82例压力性溃疡患者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患者VSD引流袋更换时间为1d,对照组患者VSD引流袋更换时间3d,并根据不同的干预方式进行研究对比,最终得出VSD引流更换时间对压力性溃疡治疗效果。结果VSD引流袋更换时间为1d和3d对患者治疗压力性溃疡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VSD引流袋的更换时间不会对压力性溃疡的治疗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只要不出现VSD引流袋脱落等情况就不需要频繁的更换引流袋,节省了护理过程中引流袋的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用于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8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4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观察随访患者其术后骨折恢复情况,统计其神经恢复等级,记录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后,患者锥体前缘高度比值恢复正常,且随访结果显示稳定性好,术后Cobb角、及椎管狭窄率均好转,较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用于胸腰段脊柱骨折术后患者痛苦小,恢复效果好,且疗效更加稳定,可显著提高患者今后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单节段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方法,探讨单节段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分析使用单节段固定(组)治疗和短节段固定(组)治疗的手术时间,出血量,VAS评分,伤椎后凸角,楔变指数及SI等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VAS评分,伤椎后凸角,楔变指数及SI等相比没有显著统计差异,P>0.05;而两组患者治疗后一周和末次随访与治疗前在VAS评分,伤椎后凸角,楔变指数及SI上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差异,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后一周和末次随访在VAS评分,伤椎后凸角,楔变指数及SI相比却没有显著的统计差异,P>0.05。结论单节段和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都是比较安全和有效的,二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VAS评分,伤椎后凸角,楔变指数及SI方面是没有太大差异的,都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品管圈活动制定更换造口袋的标准流程以降低肠造口病人造口袋的非计划更换率。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选定主题,分析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的造口病人的造口袋更换登记情况,分析造口袋非计划性更换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大大降低了肠造口病人造口袋非计划更换率,品管圈活动后,非计划性更换率(25%)较活动前(69.4%)明显降低,超出了预期目标(40.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不仅降低了肠造口病人造口袋非计划更换率,制定出肠造口病人造口袋更换流程图,减轻病人经济负担,还提高圈组人员的沟通、协调等能力,使护理人员造口袋更换技术得到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探讨房性早搏(PAC)前PR段和ST段压低患者的临床和心电图(ECG)特征分析,并总结其临床意义。方法选自我院2010年3月~2012年1月收治的房性早搏患者102例,把102例患者中的51例房性早搏患者的前RP段和ST段低压的临床和心电图表现归纳为观察组,把其中51例房性早搏患者无前RP段和ST段低压的患者归纳为对照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电图特征和RP段以及ST段低压的临床表现,并对其结果做出相关的探讨与分析。结果观察组对房性早搏前RP段和ST段低压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后,均呈现提前指数(PI)小、联律间期(CI)短但固定、P波时限长且多呈高尖或切迹、多数PonT现象,绝大多数的PR段和ST段也压低;在病发前心动周期多不稳定,且房性早搏成对及连续发生或阵发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均较多,窦性P波电压较高房内阻滞同样较多;而对照组进行心电图检查后,均呈现提前指数(PI)大、联律间期(CI)长、P波时限短且多呈矮低或弧型,绝大多数的PR段和ST段也较高;在病发前心动周期多为稳定,窦性P波电压较低房内阻滞少,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R段和ST段压低是心房心电图不稳定的重要表现,对含有该特征的房性早搏患者均具有较高房性早搏危险,患者均常伴有其他更为严重的房性心律失常对患者含有较高的危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