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能谱成像定量分析在鉴别单结节甲状腺腺瘤与甲状腺癌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4年8月间行能谱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单结节甲状腺腺瘤12例,甲状腺癌8例,并将10例正常甲状腺作为对照组进行分析。选择动脉期能谱成像对腺瘤组、甲状腺癌组及对照组进行单能量重建及物质定量分析,在碘-水基图与水-碘图上定量测定碘、水含量,计算能谱曲线的斜率(λHU)并测量混合能量图像上相应部位的CT值。通过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方差分析证实腺瘤组、甲状腺癌组及对照组两两之间在碘、水含量及λHU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且腺瘤组在碘、水含量之间均高于甲状腺癌组(P值均<0.001);对于混合能量下的CT值,腺瘤组、甲状腺癌组分别与对照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腺瘤组与甲状腺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结论能谱扫描单能量重建及物质定量分析对于区分甲状腺腺瘤与甲状腺癌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能谱CTA与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评价的对照分析情况。方法选择3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超声和能谱CTA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颈动脉斑块位置和数量情况和患者斑块内三种不同成分能谱曲线情况。结果患者共存在68硬化斑块。从位置检出率上来看,能谱CTA检查检出率稍好于超声检查,但组间数据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脂质成分主要呈现为背向上上升曲线,能量上升,增高幅度越大。CT值也随之上升;纤维和斑块内出血表现为衰减曲线,能量上升,CT值下降,脂质成分主要呈现为背向上上升曲线,能量上升,增高幅度越大。CT值也随之上升;纤维和斑块内出血表现为衰减曲线,能量上升,CT值下降,和后者相比,前者的下降幅度显著较大,两两比较有效原子序数和曲线斜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两种检查方式均适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评价,超声适合初筛,能谱CTA可以准确检测出硬化斑块中的脂质成分,纤维基质和斑块内出血情况,进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量化性数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诊断食管癌术前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78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术前行普通CT平扫,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宝石能谱CT增强扫描,对两组食管癌术前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41%、79.64%、90.01%、87.32%、89.21%,与对照组比较显著较高(P<0.05)。结论宝石能谱CT对食管癌术前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高于传统CT,值得应用于临床。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颅颈联合CTA对脑中风防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1例患者进行宝石能谱CTA﹑DSA﹑及颈部彩超等检查,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能谱CTA在脑动脉瘤检出方面与金标准DSA相比优于MRA,有助于分析斑块的性质。结论利用宝石能谱CT独特功能和优势,可以实现颅内金属植入物病人、难以耐受快速造影剂注射病人的CTA检查;明确脑动脉瘤弹簧圈植入术后疗效或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出血;明确颈动脉斑块性质,有效预测脑中风发生;明确颈动脉支架术后有否合并支架内再狭窄及栓子性质。从而指导临床更好地预防脑中风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用MRI全脊柱扫描及其后重建技术诊断脊柱侧弯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选取25例脊柱侧弯患者使用GE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进行全脊柱扫描,对接颈、胸、腰各段脊柱扫描后进行后处理并分析其现象,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通过对多位患者扫描得出,15例患者属于椎体及附件发育不良、6例属于Chiari畸形、3例属于中央管扩大或脊髓空洞、1例是脊髓纵裂。结论MRI全脊柱扫描的应用,提高了各种脊柱侧弯畸形诊断的直观性和准确性,对下一步的治疗具有实际意义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分析在肝脏成像当中采用双源CT双能量虚拟扫描与常规扫描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样本从本院肝脏成像患者中选取50例,研究时间从2018年1月-2019年1月,对50例患者分别采用双源CT双能量虚拟扫描(以下简称虚拟平扫)与常规扫描,所有患者均采用上腹部平扫加增强的方式,对比在两种不同扫描方式下的成像结果。结果对比两种不同扫描方式下的CT值,统计得知,动脉期与门脉期患者的虚拟平扫CT值较常规扫描高,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不同扫描方式下的SNR,统计得知,动脉期与门脉期患者中,虚拟平扫的SNR值较常规扫描高,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动脉期与门脉期患者虚拟平扫下的CT值与SNR,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此次研究得知,在肝脏成像中,采用双源CT双能量虚拟扫描的成像效果优于常规扫描成像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颅脑CTA触发扫描技术的优化方法及优化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2例行颅脑CTA触发扫描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表达法将其分为1组(触发阈值为90HU)、2组(触发阈值为120HU)、3组(触发阈值为150HU)、4组(触发阈值为180HU),23例/组。对四组患者的动脉、静脉CT差值进行测量和对比分析。结果2组患者的脑动脉、脑静脉密度与其余三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2组图像后处理质量优于其余三组(P<0.05)。结论颅脑CTA触发扫描过程中需要与合理的扫描触发阈值相结合,从而获得较好的颅内动脉图像,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以芍药甘草复方为例,探讨谱效关系应用价值。方法取合适SD大鼠分组,随机分组,每组5只,分别以芍药苷效应组分A(0.3、0.6、1.2g/kg)、甘草酸效应组分B(0.3、0.6、1.2g/kg)、甘草总黄酮效应组C(0.6、1.2、2.4g/kg)分,进行配比,灌胃,共17组,另取2组各5只,分别以阿托品、生理盐水灌胃,计算药剂对胃底肌条抑制率制。结果A3B3C3配伍抑制率最高,达到(35.83±5.73)%;芍药苷效应组分、甘草总黄酮配比与抑制率方差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P<0.05),重复试验平均抑制率(36.43±7.19)%。结论谱效关系以色谱峰获取体内活性物质与药效进行相关性分析,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各科急诊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探讨常见急诊患者疾病谱的流行的流行趋势及不同季节各科急诊疾病的构成。方法对2006-2010年接诊的病历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的分类体系,不同类别疾病的就诊高峰,发病时间。不同年龄组及危重病人构成进行统计.绘制图表,分析各个疾病谱是如何构成。结果急诊病人排在前5为的是急性损伤、心、脑血管疾病、中毒、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疾病,占94.45%;男女比例为1.62∶1;年龄组中以30-39岁组最多,其次为40-49岁组;急诊病人以10.11.12.1月最多,7月最少。结论了解了疾病谱的流行趋势和构成可增加我们国家的病人的存活率,降低病人的死亡率,也能体现我们国家的医学技术和医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