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院内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出院后发生的感染。口腔科门诊院内感染与口腔科医疗护理质量及广大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因此,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口腔科门诊的院内感染是一项重大任务。口腔科门诊医务人员所面对的是众多的未知的HBV、HCV、HIV感染或病原携带者前来就诊,他们的血液唾液都可能含有致病因子,使病人和医务人员有感染的机会。所以,口腔科院内感染重在预防。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腔科院内感染控制的措施。通过对口腔科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进行自我防护,杜绝院内感染和职业感染的发生。方法强化管理体系,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责任心,设置布局合理化。口腔科医护人员在回收用过的污染物品器械时必须带防护用具帽子、口罩、面罩、手套、围裙等,避免在消毒清洗过程中的飞溅污染,对用过的锐利器械连同治疗盘一起收回避免走动传递时的相互刺伤,并分别包装,如发生刺伤意外,应立即处理伤口,并及时上报院内感染科,采取预防处理,做到人人都熟知应急处理程序,提高对HIV、HBV、HCV的高度重视。结果近五年来,通过医护人员自觉主动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认真执行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把好消毒灭菌质量关,规范医疗技术操作,所以没有引起医护人员自身感染和院内感染的发生。结论强化管理体系,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责任心,设置布局合理化,是防止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据统计,口腔科医务人员因接触HBV患者发生污染机会可增3~6倍。口腔科医务人员血清HBsAg阳性率是其他科室人员的4倍1,是感染HIV、HBV、HCV的高危人群。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感染科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及对策,以此加强感染科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感染科20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对20名护理人员实施加强护理培训和教育,分析20名护理人员实施培训后的效果。结果对护理人员增加护理风险管理和安全教育、专业技术学习等培训,对感染科易发生的安全隐患采取有预见性的预防措施,对护理人员护理行为进一步规范,减少了护理风险,感染科疾病传播得到有效的控制,保护了护理人员的健康与安全。结论通过分析感染科的护理工作可能面临的风险,将加强护理预见性的干预措施应用于感染科护理工作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保护了护理人员的健康,避免了护理人员与患者间的疾病传播与感染,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传染科常见的医院感染及其控制措施进行统计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9月—2011年10月传染科就诊患者164例,依据对医院感染进行疾病采用针对性管理措施开始,甲组患者84例,2009年9—2010年9月传染科就诊患者,采用常规性处理措施进行医院感染的控制;乙组患者80例,2010年10月—2011年10月传染科就诊患者,采用针对性处理措施进行医院感染的控制,对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及感染性疾病的种类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传染科常见的医院感染传染病种类为腹腔感染、败血症、胆道感染、肺部感染、肠道感染;甲组患者传染病种类对比乙组患者的传染病种类,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显著低于甲组患者,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对的管理措施,对控制院内感染的种类无显著性效果,能有效的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病率,能较好的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适宜临床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调查医院中肿瘤科患者发生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10年9月~2013年9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并发感染的306例肿瘤患者的感染因素进行回顾调查,探讨肿瘤科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影响因素和预防策略。结果在感染者中,高强度化疗、长时间住院、白细胞密度减少以及多种抗生素共同施用发生感染的肿瘤患者所占比率分别为96.1%、85.3%、44.8%和35.9%,其中高强度化疗发生感染的比率明显高于其他因素引发感染的患者所占比率(P<0.05)。结论肿瘤患者接受的化疗强度越强、住院时间越长,则发生溃疡、粘膜破损的概率越高,感染的机会也越大,同时白细胞密度的减少和多种抗生素的共同施用也为感染风险性影响因素,在临床治疗中合理调节化疗剂量和强度,加强基础护理、杜绝抗生素滥用可有效预防肿瘤患者发生感染。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腔科院内的感染危险因素及如何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减少患者感染及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方法寻找口腔科院内的感染危险因素,并通过规范医疗设备的消毒措施,规范医院内工作人员的管理,规范医院内的护理措施,规范医务人员对于各项设备的操作来控制这些感染危险因素,从而来达到减少患者感染及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结果经过一系列的整改措施,大大减少了患者的感染及医院内交叉感染发生的概率,其中患者的感染率低于9.70%(卫生部标准)。结论医院内部的各项措施只有规范化了,从医人员对于医院感染引起的问题重视了,才能够使患者在口腔院内的感染及交叉感染的发生率降下来,才能提升医院的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对某院血液透析科的医院感染监测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从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份两个阶段来调查某院血液透析科的医院感染情况,并进行回归性分析。结果第一阶段,84例透析患者感染26例,感染率30.95%。经针对性防控措施后进行第二阶段监测,59例透析患者感染10例,感染率11.24%。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中共发生36例医院感染,其中19例呼吸道感染,占52.78%,9例血管通道感染,占25.00%,5例泌尿道感染,占13.89%,3例其他部位感染,占8.33%。结论该院血液透析科的医院感染常见呼吸道感染和血管通道感染,感染率较高,经针对性防控后,感染率明显降低。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感染科针刺伤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方法对我市1000名感染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了解针刺伤原因、危害及处理方式。结果合计共发生针刺伤1430次,针头处理过程405次(28.32%),抽血、注射套回针帽环节291次(20.34%),医疗废物处理环节305次(21.33%)。针刺伤多发生于针头处理、医疗废物处理及抽血、注射套回针帽环节。本组接受调查且发生针刺伤的护士中,感染乙型肝炎(HBV)357次(24.97%)、感染丙型肝炎(HCV)114次(7.97%)、感染艾滋病(HIV)5次(0.35%),发生其他感染11次(0.77%),共因针刺伤发生感染487例,综合感染发生率34.06%。结论感染科护士应在积极接受培训、提高针头处理、医疗废物处理及抽血、注射套回针帽等环节感染预防认识的同时,规范日常护理操作,将针刺伤发生率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