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收集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共50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有效的诊断措施和治疗措施。结果50例患者中,28例为痴呆症状,15例表现为精神异常,5例表现为癫痫,2例为脊髓病变。经CT扫描检查发现患者的额叶、颞叶、顶叶以及基底节等均发生多发病变,且脑脊液和血液化验检查均呈阳性。患者在接受了青霉素治疗后,38例患者的病情出现了显著改善,3例出现赫氏反应。结论在神经梅毒患者的诊断过程中,CT检查结合脑脊液和血液化验检查能够有效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并对治疗和预后提供可靠依据,从而保证治疗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隐性梅毒患者进行ART治疗时获卵情况以及胚胎发育情况,为其知情选择提供帮助。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6月到2017年10月在我中心进行ART治疗的女方隐性梅毒患者和非梅毒患者两组,比较其获卵情况、受精情况以及胚胎发育情况。结果女方隐性梅毒组,获卵数为13.87±6.24,获卵率为92.35%,显著低于非梅毒组(14±9.09;96.11%)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然而两组的卵子成熟率、2PN率、卵裂率、2PN卵裂率和可利用胚胎数均没有显著差(90.17%vs.90.51%)P>0.05;(64.29%vs.70.07%)P>0.05;(89.85%vs.91.67%)P>0.05;(99.65%vs.99.24%)P>0.05;(5.73±3.85vs.5.9±3.24)P>0.05。结论隐性梅毒患者在进行ART治疗时,虽然获卵数和获卵率低,但是卵子成熟率、2PN率、卵裂率、2PN卵裂率和可利用胚胎数与非梅毒患者无显著差异,不影响ART治疗结局,在ART咨询告知时减少患者的心理压力。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3种不同的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在梅毒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沙坪坝区疾控中心212例梅毒患者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126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两组均应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3种方法进行梅毒检测,对比3种检测方法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TP-ELISA、TPPA灵敏度高于TRUST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检测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体而言,TP-ELISA、TPPA诊断价值高于TRUST,但具体上TP-ELISA适合于大批量样本检查,TPPA可用于确诊,TRUST适合于疗效与预后判定,应根据临床实际需要合理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361例梅毒患者的临床分析,了解梅毒流行趋势变化,以便更好地防治本病。方法回顾了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来361例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年龄、性别及职业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本组梅毒特点(1)发病年龄集中在20—50岁年龄组,占59.83%;(2)职业分布状况中,以农民、待业者最多,分别占31.02%和16.34%。结论(1)潜伏梅毒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而二期梅毒发病率有逐年下降趋势,预示梅毒的流行病趋势向潜伏梅毒方向发展。(2)性活跃年龄段及低层次社会闲散人群性病发病率始终保持高峰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孕期妊娠梅毒治疗对妊娠结局和先天性梅毒发生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至2010年本院收治生产的147例妊娠梅毒患者按孕期发现和治疗时间分组A组早孕期(<12周)、B组中孕期(12~27周)和C组晚孕期(>27周),各组均按足量规范抗梅毒治疗,分别观察其妊娠结局与新生儿梅毒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治疗后足月分娩率分别是87.9%、57.7%、51.4%;早产率分别是10.3%、28.8%、48.6%,其组间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值均<0.05);三组组间流产、死胎、低体重儿发生率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三组治疗后,A组无新生儿梅毒发生,B组和C组新生儿梅毒发生率分别为6.7%和40.5%,三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值<0.05)。结论孕早期发现治疗妊娠梅毒可明显改善妊娠结局,降低新生儿梅毒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