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婴幼儿腹泻进行干预的过程中,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的意义。方法针对40例婴幼儿腹泻患者进行病原微生物检验,同时探究其微生物检验的结果,并分析微生物检验结果的临床价值,本次4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3年4月到2016年6月间收治。结果本次40例患者中微生物检验发现其感染的病菌类型包括志贺菌、沙门菌、轮状病毒、大肠埃希菌等,其中轮状病毒感染最为常见,其所占比例为40.0%。针对性分析患者的年龄情况发现,1~3岁之间患者的感染发生率明显较高,其所占比例为37.5%。结论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探析对于其致病原因,以及致病情况等均能够进行相应的明确,从而及时引导临床进行治疗,所以值得我们在临床中借鉴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菌性腹泻患儿的病原微生物。方法选择我中心收检的50例确诊为细菌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病原微生物检验,并分析结果。结果在50例患儿的粪便标本中,共检测出36株菌株,检出率为72.00%(36/50),其中志贺菌占38.89%(14/36),弧菌占30.56%(11/36),气单胞菌占19.44%(7/36),其余菌种占11.11%(4/36),志贺菌所占比例最高,相比较具有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菌株在氨苄西林、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三嗪、阿莫西林中均具有较强的耐药性。结论儿童细菌性腹泻危害较大,在临床上可进行病原学检测,通过细菌培养、药敏试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给予治疗,降低死亡率。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女性生殖道感染患者中淋病双球菌(NG)、解脲支原体(UU)和沙眼衣原体(CT)的感染状况,为临床正确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300例拟诊为生殖道感染的女性患者(病例组)和150例女性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阴道分泌物(包括白色念珠菌、滴虫等)常规检查,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NG、UU和CT。结果病例组UU、CT阳性率(分别为61.8%、23.1%)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9.5%、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UU以单独感染(59.9%)状态为主,而CT和NG以混合感染(69.0%、56.0%)为主。结论UU、CT可能是女性生殖道的主要病原微生物,有必要进行常规检查,以便正确指导临床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婴幼儿腹泻病病原微生物的具体种类,并为预防婴幼儿感染提供必要的参考。方法以2015年月2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112例腹泻病患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对其实施病原微生物的检测,通过数据来确定微生物的类型与发病年龄等特征。结果本次112例患儿中,共检出阳性例数为71例,总体阳性率达到了63.4%,而通过年龄划分,可以看出不同年龄阶段中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说明病原微生物与患儿年龄有明确的关系。而通过病原微生物检测结果数据也可以发现,轮状病毒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而各种病毒数据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说明今后的治疗要有针对性。结论利用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可以有效确定婴幼儿腹泻病的致病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方案。该研究结果临床价值显著,可以在今后的治疗中被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采取措施对剖宫产切口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检查结果进行有效性分析与研究。方法从医院收治的剖宫产切口感染患者中选取50例,将其作为本组所研究的对象,她们的年龄在20-35岁之间。这些患者中,切口处出现肿痛、热、脓性的分泌物,切口处的温度超过三十八摄氏度,经穿刺可抽出脓液,经过临床诊断与病理学研究均符合本组研究的目的。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与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编制调查表对患者进行一对一调查,并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与研究分析,本组50例剖宫产切口感染患者中,进行病原学检测的有35例。其中分离出的病原体有25株,病原体的类型包括大肠埃希氏菌、肠球菌、阴道棒状杆菌、糖质沙雷氏菌、念珠菌、表皮葡萄球菌以及阴沟肠杆菌等。结论在新时期加强对剖宫产切口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检查结果进行对比性分析,有助于为探寻引起切口感染的病因与控制感染的措施提供专业的数据资料。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及分析。方法抽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00例婴幼儿腹泻患儿,分别实施常规细菌培养与免疫胶体金方法检测病原微生物。结果100例患儿中共检出54例病原微生物,病毒阳性率为39%,致病菌为15%,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100例腹泻患儿的粪便检测中,5例非伤寒沙门菌,占13.2%,3例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占7.9%,12例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占31.6%,5例非伤寒沙门菌,占13.2%,共20例,均属于沙门菌属;4例福氏志贺菌,占11.1%,7例宋内志贺菌,占19.4%,共11例,均属于志贺菌属,1例白色假丝酵母菌,占2.8%,属于气单胞菌属,4例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在免疫胶体金技术病毒检测过程中,34例轮状病毒检测结果为阳性,占34%,4例腺道病毒为阳性,2例埃可病毒与柯萨奇病毒检测结果为阳性,占2%,共40例。结论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以轮状病毒为主,因此在临床诊断中,需实施针对性检测,以确定患儿的感染病菌,给予有效治疗,以提高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时止泻,保障患儿的身体健康。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市0~1岁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监测结果。方法回顾分析我市2015年5月—2015年12月0~1岁1300份腹泻患儿样便监测资料。使用常规病毒及细菌检测法检查样便,统计相关数据。结果本次监测共检出各类腹泻病原微生物1000份,总检出率为76.92%;细菌共检测300株,病毒共检测出660株,隐孢子虫40例。肠道致病细菌的检测率最高的是秋季,最低为冬季,腹泻病毒检出率呈现“W”折线走势。检出率结果显示,A组轮状病毒检出率最高。结论导致我市0~1岁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为A组轮状病毒、C组轮状病毒、大肠埃希菌;腹泻主要发生于0~6个月的婴儿群体,且集中在夏秋季。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病原微生物检验用于儿童细菌性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细菌性腹泻患儿48例,对患儿进行病原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分析主要致病菌与其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48例患儿检出的致病菌为具志贺菌27株,占比56.3%,弧菌属8株,占比16.6%,气单胞菌6株,占比12.5%,其他菌属7株,上述菌株中志贺菌占比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敏实验显示所有菌属对临床常用的5种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结论引起儿童细菌性腹泻的致病菌主要有志贺菌、弧菌属、气单胞菌,各菌属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性不同,临床医生治疗时需参考病原微生物检验和药敏实验进行用药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妊娠晚期孕妇生殖道感染病原微生物状况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妊娠晚期生殖道感染孕妇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50例妊娠晚期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分析观察组生殖道分泌物病原菌分布及构成比,比较两组孕妇分娩结局。结果观察组孕妇剖宫产、早产、胎儿宫内窘迫、宫内感染、胎膜早破、产后出血等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生殖道分泌物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28.00%)、表皮葡萄球菌(18.00%)、白色假丝酵母菌(16.00%)、金黄色葡萄球菌(12.00%)、链球菌属(12.00%)、非白色假丝酵母菌(8.00%)、粪肠球菌(6.00%)。结论引起孕妇妊娠晚期生殖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白色假丝酵母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属、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及粪肠球菌,妊娠晚期孕妇生殖道感染影响孕妇分娩结局。
简介:摘要目的对不同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4月—2011年4月以及2011年4月—2012年4月两个时间段内进行临床检验的微生物标本18000份,按照微生物标本的类型进行分类,分类后采用细菌药敏分析仪检验标本的阳性率。结果2010年4月—2011年4月内微生物标本的血培养、尿液、粪便、胸腹水、痰培养的检验阳性率分别为7.64%、15.4%、1.1%、0.85%、34.88%;2011年4月—2012年4月微生物标本的血培养、尿液、粪便、胸腹水、痰培养的检验阳性率分别为9.72%、19.2%、1.09%、2.4%、31.02%,两个时间段内的标本检验阳性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时间段内的粪便标本对比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同时间段内微生物标本的阳性率的检验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多的流行病学信息,同时大大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对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较大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能够提高微生物标本检验准确率的方法。方法分析我院2015年微生物标本检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制定干预措施,应用于2016年的微生物标本检验工作中,对比应用干预措施前、后,各类微生物标本的检验准确率。结果应用干预措施后血液标本、呼吸道标本、尿液标本、粪便标本、脑脊液标本、生殖道标本、脓液标本、胸腹水标本的检验准确率分别为100.0%、100.0%、97.5%、97.5%、100.0%、97.5%、97.5%、100.0%,与应用干预措施前的85.0%、87.5%、80.0%、82.5%、85.0%、82.5%、82.5%、87.5%比较存在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根据微生物标本检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高各类型微生物标本的检验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