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静脉溶栓与动脉溶栓在临床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对比效果分析。方法选取100例患有急性脑梗死的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其中静脉溶栓组的患者50例,动脉溶栓组的患者50例,将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方式的治疗办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实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根据两组患者实际的治疗效果,准确的分析患者神经功能水平,判断脑梗死存在严重性的缺损问题,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是否存在明显的变化,实际指标是否有所降低,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价标准需要得到有效的差异对比分析,具有统计学标准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采用尿激酶治疗,在动脉溶栓治疗上相比静脉溶栓治疗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具有良好的推广性价值和应用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 阐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围溶栓期的护理方法,观察护理效果。 方法: 将本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加强围溶栓期护理干预。 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 SAS ( 22.35±1.58 )分、 SDS ( 21.40±1.38 )分、 NIHSS ( 1.33±0.01 )分、溶栓有效率 97.56% 、满意度 95.12% ,与对照组差异显著( p < 0.05 )。 结论: 临床应于静脉溶栓围溶栓期,从心理护理、并发症预防等方面,加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护理,提高溶栓成功率、缓解脑卒中症状。
简介:目的总结手术取栓与导管直接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早、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2年5月期间收治的40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股静脉切开取栓+下肢挤压驱栓、CDT治疗及单纯抗凝治疗。通过静脉通畅评分、静脉通畅率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价其早、中期疗效。结果7例中央型血栓(股青肿)患者行股静脉切开取栓术及19例混合型血栓患者行CDT治疗,术后1周患者静脉通畅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静脉通畅率分别为(76.46±11.42)%及(69.17±8.79)%;其术前、术后1周膝上、膝下10cm周径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4例周围型血栓患者行保守治疗,静脉通畅率为(56.09±4.23)%。治疗前、后1周静脉通畅评分及治疗前、后1周膝上、膝下10cm周径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个月。24例股静脉切开取栓及CDT治疗患者在随访期间,肢体肿胀完全消退,下肢深静脉主干通畅,无溃疡形成。9例保守治疗患者在随访期间,有6例肢体轻微肿胀伴浅表静脉扩张,轻度色素沉着;3例肢体肿胀稍消退,出现小腿溃疡及色素沉着。结论手术取栓或CDT治疗急性下肢DVT能迅速改善静脉回流障碍,早、中期疗效显著,安全可行。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在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时应用动脉取栓术与介入溶栓两种治疗效果的对比。方法 实验患者共40例,均在2021年3月~2024年1月在我院进行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治疗,应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2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动脉取栓术,20例观察组患者应用介入溶栓,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概率更小,对比有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肢体功能恢复评分更优,对比有意义(P<0.05)。结论 在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时应用动脉取栓术与介入溶栓两种治疗效果的对比明显,介入溶栓治疗效果更优,可降低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概率,并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证明该治疗方法可在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