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察PVA(聚乙烯醇)颗粒子宫动脉栓塞(UAE)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6例根据临床症状、彩色超声或磁共振成像检查诊断为子宫腺肌病的患者行UAE治疗.术后观察月经量、痛经程度及子宫体积等变化.结果26例患者子宫动脉栓塞均一次成功,UAE治疗后平均观察5个月,21例患者术后痛经完全消失,3例明显缓解,2例缓解7~9个月后复发;临床显效率达92.3%;月经量明显减少,而月经周期及经期无变化;术后疼痛评级比术前明显降低,彩色超声或MR检查显示子宫体积明显缩小.结论PVA栓塞剂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腺肌病是一种近期疗效显著、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应用聚乙烯醇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的临床疗效。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在2013年1月~8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白内障术后干眼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将100例患者分成两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滴用聚乙烯醇眼液,对照组不用聚乙烯醇眼液。结果治疗后两组主观干眼症状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及角膜荧光素染色试验(F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SIT、BUT延长、FL评分降低。观察组OSDI评分(眼表疾病指数)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烯醇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上应用聚乙烯醇滴眼液联合贝复舒滴眼液治疗干眼症患者的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56例干眼症患者,将这5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平均每组28例,治疗组给予聚乙烯醇滴眼液联合贝复舒滴眼液治疗,对照组单用聚乙烯醇滴眼液治疗,治疗4周后,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在给予聚乙烯醇滴眼液联合贝复舒滴眼液治疗的治疗组患者中,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5.71%;给予单纯聚乙烯醇滴眼液治疗的对照组患者中,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5.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聚乙烯醇滴眼液联合贝复舒滴眼液治疗干眼症,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了解在白内障术后干眼人群中,以普拉洛芬联合聚乙烯醇滴眼液进行治疗的实际效果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从我院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患者群体中选取138例参与本次研究,将这些患者划分为A组及B组各69例。两组患者均以聚乙烯醇滴眼液进行治疗,A组患者使用聚乙烯醇滴眼液的同时加用普拉洛芬滴眼液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实际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到,A组相较于B组患者在各测定指标、反馈症状表现、疗效评估等结果中均具有更为优良的治疗表现结果,组间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患者群体中,普拉洛芬联合聚乙烯醇滴眼液进行联合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对患者的实际治疗效果,同时得以改善患者症状表现,建议临床加强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对罹患翼状胬肉患者实施切除术后,通过利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聚乙烯醇滴眼液预防疾病复发的临床意义。方法:在2019.07~2022.03研究样本采集时间段内,对60例翼状胬肉患者予以样本采集,动态随机化分组,对比治疗方案,分析临床应用价值,对照组/30(妥布霉素地塞米松),实验组/30(妥布霉素地塞米松+聚乙烯醇滴眼液),对比患者(1)术后临床指标(BUT指标、SIT指标);(2)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结果:实验组术后临床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均较对照组,数据有积极改善效果。结论:罹患翼状胬肉患者实施切除术后,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聚乙烯醇滴眼液干预下,可积极稳定患者治疗有效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有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鼻延长术中高密度多孔聚乙烯材料应用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研究时间:2020年5月-2021年5月,研究对象为48例有鼻延长需求并实施鼻延长术患者,鼻延长术中均应用高密度多孔聚乙烯材料,所有患者均跟访12个月,评价不同鼻延长术患者的整形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假体植入术后关节腔内聚乙烯微粒浓度与假体周围骨溶解的组织学与组织化学计量关系。方法将30只新西兰兔随机按膝关节左右分成AL、AR、BL、BR、CL、CR小组)每小组10膝),将合金棒植入股骨髁间骨隧道,缝合关节囊。各组分别于术后第2、4、6、8、10、12周向膝关节腔内注射实验液,其中AL且为生理盐水,AR、BL、BR、CL、CR组分别为不同浓度的聚乙烯微粒悬液,第14周处死动物,检测假体周围骨溶解情况,分析聚乙烯微粒浓度与假体周围骨溶解的组织学与组织化学计量关系。结果AL组假体未见骨溶解现象,AR、BL、BR、CL、CR组可见不同程度骨溶解现象。从AR、BL、BR、CL、CR组,假体周围界膜组织内巨噬细胞和破骨细胞总个数随聚乙稀微粒浓度的增高而增多)P<0.01);从AL组到CR组,假体周围最大溶骨宽度及溶骨面积随聚乙稀微粒浓度增大而增大,其中,AR组和BL组之间区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BL、BR、CL、CR组之间区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AR组到CR组,TNF-α及IL-1的含量随聚乙稀微粒浓度的增大而增多,其中AR组和BL组之间区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BL、BR、CL、CR组之间区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烯微粒浓度与假体周围骨溶解的组织学与组织化学存在正比例计量关系。
简介:目的讨氧化锆陶瓷头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的长期实际临床运用效果。方法在同一医院,由同一医生完成的钴铬金属头(CoCr)非骨水泥全髋的病例中,寻找26例(26髋)与氧化锆组进行配对研究。使配对病例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术前诊断、术后随访时间相匹配。通过Harris评分进行关节功能评价。研究术后一年和最后一次随访的X线片,对比两组病例假体松动发生率、假体周围骨溶解及透明带的形成、股骨矩吸收及聚乙烯髋臼的磨损率。结果氧化锆组26髋皆获随访,平均随访9年(6—13年)。术前和最后一次随访时平均Harris评分分别为46分和86分。钴铬金属头组26髋平均随访10年(5—14年),术前和最后随访时平均Harris评分分别为50分和88分。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氧化锆组在随访期间共有10髋(38%)由于髋臼假体松动或广泛髋臼骨溶解而翻修,钴铬金属头组有4例(11.5%)。氧化锆组共发现有13髋(50%)有髋臼和股骨假体周围的骨溶解发生,钴铬金属头组有9髋(34.6%)。氧化锆组聚乙烯平均磨损率为0.118mm/年(0.064mm/年~0.175mm/年),金属头组为0.113mm/年(0.056mm/年~0.19mm/年)。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在本组研究中,氧化锆陶瓷头组有较高的假体松动和翻修率,聚乙烯髋臼磨损率与钴铬金属头组相当。提示虽然氧化锆陶瓷头在体外研究中具有明显的抗磨损优势,但在实际临床运用中可能与体外实验有较大的差别。
简介:目的:研究聚乙烯微粒、细胞因子与人工髋关节松动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假体的类型及假体中是否含有聚乙烯将38例人工髋关节翻修病例分为三组:全髋置换组和双动头组和一体式单动头组,对各组术中松动假体周围界膜组织进行光镜下炎性细胞计数的半定量分析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的测定,分析人工髋关节无菌性松动与聚Zr烯微粒、细胞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根据Joseph的半定量标准,全髋置换组和双动头组在光镜下界膜中炎症反应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单动头组与另外两组相比炎性细胞反应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统计学分析显示全髋置换组与双动头组界膜中TNF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全髋置换组与单动头组界膜中TNF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O.05),双动头组与单动头组界膜中TNF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聚乙烯微粒比其他微粒(如金属微粒,水泥微粒等)可以刺激界膜中巨噬细胞释放更多的溶骨性的细胞因子TNF导致骨溶解加剧,人工关节的材料中尽量不用聚乙烯或改变聚乙烯的特性可以减少磨损微粒和其刺激巨噬细胞所释放溶骨性的细胞因子(如TNF)的数量,从生物学角度降低假体松动的发生率。
简介:背景:最近,有一篇报道将单髁聚乙烯胫骨假体垫片的储存时间与假体加速疲劳磨损及迅迷失败联系起来。我们回顾性复习了另一种单髁膝关节置换系统的技术经验,以研究聚乙烯垫片的储存时间与临床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1990至1996年间进行了100例骨水泥固定的单髁膝关节置换手术。聚乙烯垫片的平均储存时间为1.7年。至回顾重温时,4例失访,16例死亡,19例进行了翻修。61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平均存活时间为(8±2)年。结果:以翻修为终点,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若垫片储存时间未超过平均储存时间,假体的6年生存率达96%;但超过平均储存时间时,仅达71%。除2例储存时间低于1年并在3年内翻修的垫片外,其他所有被取出的垫片都有疲劳磨损现象。在4—6年的临床随访中,超过平均储存时间者膝关节评分及功能评分也低。结论:垫片的老化加速了经Y射线消毒的聚乙烯垫片的疲劳磨损,影响了单髁置换的中期效果。聚乙烯垫片的储存时间和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还有待研究。可信水平:治疗研究,Ⅲ=2级(回顾性定群研究)。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假体植入术后关节腔内聚乙烯微粒浓度与假体周围骨溶解的组织学与组织化学计量关系。方法:将 30只新西兰兔随机按膝关节左右分成 AL、 AR、 BL、 BR、 CL、 CR小组)每小组 10膝),将合金棒植入股骨髁间骨隧道,缝合关节囊。各组分别于术后第 2、 4、 6、 8、 10、 12周向膝关节腔内注射实验液,其中 AL且为生理盐水, AR、 BL、 BR、 CL、 CR组分别为不同浓度的聚乙烯微粒悬液,第 14周处死动物,检测假体周围骨溶解情况 ,分析聚乙烯微粒浓度与假体周围骨溶解的组织学与组织化学计量关系。结果: AL组假体未见骨溶解现象, AR、 BL、 BR、 CL、 CR组可见不同程度骨溶解现象。从 AR、 BL、 BR、 CL、 CR组,假体周围界膜组织内巨噬细胞和破骨细胞总个数随聚乙稀微粒浓度的增高而增多) P<0.01);从 AL组到 CR组,假体周围最大溶骨宽度及溶骨面积随聚乙稀微粒浓度增大而增大,其中, AR组和 BL组之间区别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BL、 BR、 CL、 CR组之间区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从 AR组到 CR组, TNF-α 及 IL-1的含量随聚乙稀微粒浓度的增大而增多,其中 AR组和 BL组之间区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BL、 BR、 CL、 CR组之间区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聚乙烯微粒浓度与假体周围骨溶解的组织学与组织化学存在正比例计量关系。
简介:背景:高铰链聚乙烯内衬是目前全髋关竹置换术中应用最普遍的关节面假体。本研究的指南是,在假体系统相同的前提下,Durasul高铰链聚乙烯髋臼内衬的5年磨损比普通聚乙烯内衬少。方法:连续对43例(50髋)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采用非骨水泥型多孔钛金属髋臼杯、Durasul高铰链聚乙烯内衬和28mm的钻-铬合金股骨头假体。其中31例(37髋)随访至少5年以上。对照组35例(37髋)患者采用相同的全髋关节假体系统,但内衬采用普通聚乙烯内衬,同样随访达5年以上。应用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和患者自我测评的方法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影像学分析的指抓包括测节髋臼假体的位置、固定和骨溶解情况。比较股骨头假体对Durasul内衬和普通内衬的穿透位移。结果: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和患行自我测评结果评价临床疗效,Durasul内衬组与对照组之间没有差异。股骨头的平均嵌入位移在Durasul内讨组为(0.054±0.07)mm,对照组为(0.059±0.154)mm。扣除嵌入位移后,Durasul内衬组的磨损率为(0.029±0.02)mm/年,普通内衬组为(0.065±0.03)mm/年(p〈0.005)。Durasul内衬组第1年和第5年的每年穿透何移分别为0.074mm和0.011mm,对照组分圳为0.15mm和0.04mm。结论:尽管高铰链聚乙烯内衬的磨损模式与普通聚乙烯内衬相似,但Durasul内衬的每年磨损率为普通聚乙烯内衬的45%。因此我们相信,这些早期的临床结果将支持这种高铰链聚乙烯内衬的继续应用。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Ⅲ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简介:背景:陶瓷-陶瓷界面因低磨损而被重视,但其也伴随着异响和破裂的风险。因此目前对陶瓷-陶瓷界面和陶瓷-聚乙烯界面在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仍存在较多争议。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陶瓷-陶瓷界面和陶瓷-聚乙烯界面在全髋关节置换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WebofScience、Cochrane协作网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和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全面收集2015年1月前发表的比较陶瓷-陶瓷界面和陶瓷-聚乙烯界面全髋关节置换疗效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并追溯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2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共9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纳入研究,其中陶瓷-陶瓷界面人工关节1231髋,陶瓷-聚乙烯界面人工关节932髋。Meta分析结果发现,陶瓷-陶瓷和陶瓷-聚乙烯人工关节均能明显改善关节功能;陶瓷-陶瓷人工关节有着较高的术中、术后假体破裂率和异响发生率,陶瓷-聚乙烯人工关节则假体磨损速度更快;但在短-中期随访中,关节脱位、骨溶解、假体松动等置换相关并发症和各原因导致的假体翻修率在两组间差异并无显著性意义。提示陶瓷-陶瓷和陶瓷-聚乙烯全髋关节假体的修复效果和安全性在短-中期随访中并无明显差异,但其二者远期效果仍有待观察。
简介:目的评价胶原/细菌纤维素复合材料的细胞相容性。方法将胶原(collagen,Col)和细菌纤维素(bacterialcellulose,BC)通过物理交联法和化学交联法制备成Col/BC物理组和Col/BC化学组,以BC为对照组,采用SEM(扫描电镜)观察材料形貌。采用小鼠胚胎成骨细胞株(MC3T3-E1)与材料复合培养,分为空白对照组(等量的细胞悬液)、材料对照组:BC、实验组1:Col/BC物理组、实验组2:Col/BC化学组观察细胞生长状况,MTT(四氮唑盐)观测细胞在1、2、3、4、5、6d后的增殖情况,细胞与材料复合第48h,SEM观察细胞粘附形貌。结果SEM观察在BC纤维上均匀包覆了一层蛋白质,MTT检测结果表明3d后Col/BC(物理交联组)组高于其他组,实验组与材料对照组:BC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EM观察在细胞与材料复合培养48h,纤维表面均有少量成骨细胞粘附。结论与材料对照组:BC相比,Col/BC物理组和Col/BC化学组均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其中,Col/BC物理组表现出更好的细胞相容性。
简介:目的:探讨紫杉醇-壳寡糖缓释膜通过抑制TGFβ/Smad信号对良性胆管瘢痕纤维化产生抵抗作用的机制及其最佳作用因素。方法:提取新西兰大耳白兔的成纤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分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紫杉醇溶液,通过MTT法测定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活性,IFCC测定α-SMA(即肌成纤维数量)荧光表达情况,PT-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TGF-β1信号通路情况,来测定紫杉醇对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化的抵抗作用及其最佳抑制浓度和最佳抑制时间。并在以上基础上分析紫杉醇缓释膜的疗效。结果:紫杉醇可通过阻滞TGFβ/Smad信号通路进而抑制胆管瘢痕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转化,其最佳浓度为0.06g/mL,最佳时间为48h;紫杉醇给药时,使用缓释膜释放比直接药物操作更加简便,效果更理想,更能减轻患者的痛苦(P〈0.05);紫杉醇-壳寡糖缓释膜抗良性胆管瘢痕纤维化的最佳载药量为9mg。结论:紫杉醇-壳寡糖能够通过抑制TGFβ-Smad信号通路对良性胆管瘢痕纤维化起到抵抗作用,为临床防治良性胆管瘢痕纤维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和研究意义。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白藜芦醇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刺激人骨骼肌细胞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骨骼肌细胞,并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白藜芦醇干预组(Res组);TGF-β1干预组(TGF-β1组);白藜芦醇+TGF-β1干预组(Res+TGF-β1组)。采用ELISA法、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Smad3、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蛋白表达水平,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其mRNA表达水平。结果 TGF-β1组及Res+TGF-β1组的α-SMA、CTGF、Smad3、MCP-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较control组及Res组显著升高(P<0.001)。在分组比较中,Res+TGF-β1组α-SMA、CTGF、Smad3、MCP-1表达较TGF-β1组明显降低(P<0.001),control组及Res组α-SMA、CTGF、Smad3、MCP-1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白藜芦醇能够抑制TGF-β1诱导的α-SMA、CTGF、Smad3、MCP-1表达增加,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抗炎及抑制TGF-β1/CTGF/Smad3信号通路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