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Miles术后永久性结肠造口早期造口异常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7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Miles术治疗的低位直肠癌患者4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2例,对照组22例,分别接受结肠造口的舒适护理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VAS疼痛评级、QOL评分以及并发症的发生例数。结果观察组患者VAS疼痛评级4.2±0.6分,QOL评分90.5±1.6分,护理满意度95.5%,并发症2例;对照组患者VAS疼痛评级6.3±0.4分,QOL评分82.7±1.3分,护理满意度72.5%,并发症8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11例,较满意10例,不满意1例,满意度95.5%;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10例,较满意6例,不满意6例,满意度72.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les术后永久性结肠造口早期造口异常的舒适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表现以及相应的护理对策,为治疗手足口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通过对76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全面的临床观察以及采取一系列全面的护理措施(卫生预防护理、饮食、皮肤和口腔等方面的护理、消毒隔离护理、病情观察护理、发热护理、防止并发症方面的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等),分析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特点,总结护理体会所得。结果本组出现手、足、口腔皮疹或疱疹70例,经对症治疗皮疹或疱疹均结痂消退,无感染发生;64例发热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出现惊厥抽搐1例,并发脑炎4例,经对症处理均好转;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1例。护理满意度为98%。结论手足口病患儿发病年龄小,病情进展迅速,早期临床表现较隐匿,如能早期发现,及时干预精心护理,则预后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效果,为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将我院收治的50例手足口病患者作为临床研究治疗对象,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加强临床干预,最终观察50名手足口病患者的康复情况以及恢复后的生活质量水平。结果在我院收治的作为临床研究治疗对象的50名手足口病患者中,47例患者顺利康复出院,症状得以顺利救治,另外3名患者出现死亡状况。结论密切加强患者的临床治疗干预,可使患者的治疗疗效显著,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优化了患者的身体素质,因此手足口病患者要及早识别,并尽量做到提早入院,进行相关的护理治疗,可大大提高患者的治疗成功率,降低手足口病患者的死亡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染预防措施。方法结合我处的接诊资料,在我中心于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期间接诊的患有手足口病的儿童当中随机抽取80名作为研究对象,其均满足手足口病诊断的基本标准,对以上患儿进行对照分析。结果80名患儿当中,1-4岁儿童的发病概率是73.75%(59/80),5-8岁儿童的发病概率是26.25(21/80),5-7月之间的发病概率是66.25%(53/80),其他月份的发病概率是33.75%(27/80)。结论小儿手足口病的感染性非常强烈,而且传播速度也相对比较快,从学校、家庭以及医院三方面共同进行预防和监督,就能够有效降低该病发生的概率。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重症手足口病(HFMD)并发心肺衰竭患儿的临床现象和流行病学特点,分析探讨重症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市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患有手足口病158例患者,根据临床诊断分级不同分成普通组和心肺衰竭组。结果普通组139例,无死亡;心肺衰竭组19例,2例死亡。心肺衰竭组呕吐、意识障碍、外周循环障碍、呼吸节律紊乱、肺水肿发生率高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心肺衰竭组肠道病毒71型(EV71)阳性率在心力衰竭组为85.7%,高于普通组(61.4%),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心肺衰竭组中,N末端脑钠素(NT水平)升高(BNP)100%,普通组为3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儿童HFMD出现呕吐、意识障碍、循环障碍、呼吸节律紊乱,以及EV71阳性和NT-proBNP水平升高,存在发生心肺衰竭的风险,需点监测病情变化。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特征和高危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89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视为重症组。另选取同期前来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90例健康幼儿作为对照,视为普通组。比较重症组和普通组的临床特征,分析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高危因素。结果重症组同普通组相比,患儿的年龄多数集中在3岁以下,临床表现主要有高热持续不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增加,神经系统异常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高危因素中,年龄、热程、热峰、血糖、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神经系统异常是主要的高危因素。结论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特征明显,高危因素较多,针对性地做好预防工作,有利于保证患儿的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对沧州各区县的手足口病进行开展病原学研究,为防治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收集2011年4月至2016年9月沧州市各区县医院通过临床和病原学手段确诊的1198例患者咽拭子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检测肠道病毒(EV)、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其他肠道病毒(HEV)。结果1050例检出病原体,其他肠道病毒占48.30%,肠道病毒71型感染占17.10%,柯萨奇病毒A16型占13.48%。其中EV71型肠道病毒合并其他肠道病毒(HEV)占18.57%,柯萨奇病毒A16型合并其他肠道病毒(HEV)占8.09%。结论手足口病在沧州各区县发病高峰月份为5、6、7月,多发于1-5岁儿童。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早期发现重症患者。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0日我院儿科收住院的40例手足口病临床资料。结果40例患儿男女比为2.461(男29例,女11例))。95.6%为4岁以下儿童,1-3岁占39例,;发病高峰为5-7月份;40例中37例有典型临床表现,均有口腔粘膜溃疡性疱疹及四肢末端水泡样皮疹,另有发热84.88%,合并支气管炎42.11%,扁桃体炎6.24%,肝损害2.11%,40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结论手足口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数病例病情较轻,预后良好,但有少数重症病例进展迅速,死亡率高,并脑膜炎、脑干脑炎、脊髓灰质炎等神经系统损害及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心肌炎等死亡,需及时识别重症患者,早期治疗,减少病死率。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黄芪颗粒治疗手足口病合并心肌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感染科2013年5月-2015年9月收治的手足口病合并心肌炎患儿8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加用维生素C注射液的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黄芪颗粒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清肌酸激酶(CK)、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以及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5.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CK、CKMB以及LDH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CK、CKMB以及LDH降低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颗粒治疗手足口合并心肌炎能够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在结肠癌术后结肠造口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医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结肠造口术后住院患者76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为38例,给予观察组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方法,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术后恢复指标、应激状态指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引流量、初次排气时间、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等均优于对照组,且HAMA、HAMD及NRS评分都比对照组低,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结肠癌术后结肠造口患者应用综合干预护理措施,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节省了费用,缓解了应激状态,值得推广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