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上皮性的浆液性卵巢癌细胞是否可以通过上皮间充质转换,形成梭形的肿瘤细胞,以及梭形的卵巢癌细胞在肿瘤细胞中的分布。方法选择浆液性卵巢癌组织50例,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中是否存在染色较深、细胞形态呈梭形改变的肿瘤细胞及其分布,连续切片进行细胞角蛋白CK和vimentin免疫组化染色。结果61.54%的低分化(8/13)和18.75%(6/32)的中分化的浆液性卵巢癌组织中存在细胞染色较深,细胞核具有明显的异型性,其细胞核形态明显不同于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且多分布于细胞密集区域近血管处。而5例高分化的肿瘤组织中未观察到这些梭形的肿瘤细胞。连续切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这些梭形的、细胞核染色较深的肿瘤细胞CK染色为阳性,部分肿瘤细胞CK和vimentin染色可以表现为同时阳性,表明上皮样的肿瘤细胞可表达间叶组织标志物,肿瘤细胞呈间叶细胞分化。结论细胞密集排列区域中央肿瘤细胞处于相对缺氧状态。肿瘤细胞通过上皮间充质转换适应局部缺氧状态,并获得侵袭转移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腔镜下电针分离粘连与冷刀分离粘连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50例中重度宫腔粘连行宫腔镜分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研究组(n=25)及对照组(n=25),对照组患者给予宫腔镜下电针分离术,研究组患者给予宫腔镜下冷刀分离术,并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月经改善情况以及宫腔粘连复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P<0.05);研究组宫腔粘连复发率为8.00%,对照组宫腔粘连复发率为24.00%(P>0.05);研究组患者月经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宫腔镜下电针分离宫腔粘连相比,采用冷刀分离宫腔粘连临床效果显著,患者月经恢复情况佳,粘连复发率降低,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腔镜微型剪刀分离手术与电切分离手术治疗宫腔粘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3月收治的60例宫腔粘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宫腔镜微型剪刀分离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宫腔镜电切分离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宫腔镜微型剪刀分离术治疗。两组患者均随访3个月,评价两组患者宫腔形态恢复及月经量改善情况,统计两组术后宫腔粘连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宫腔形态恢复总有效率及月经量总改善率均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宫腔粘连复发率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3%(P<0.05)。结论宫腔镜微型剪刀分离手术与电切分离手术治疗宫腔粘连手术效果相当,但相对后者,前者具有操作简单、术后复发率低等优点,值得基层医院大力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感染人体的细菌L型的分离培养,寻找一种培养细菌L型的最佳办法,以便临床鉴定与研究细菌L型。方法对在普通血液培养过程中瓶底出现轻微暗紫红、上清液微混或瓶壁有少量颗粒状物生长时,分别用血浆分离针抽取可疑培养物同时转种于普通血液琼脂培养基、L型增菌培养基及L型琼脂培养基中培养,观察其生长情况。结果在血琼脂固体培养基上最终形成了细菌L型,在液体培养基上形成了细菌型、L型、将可疑培养物再用血浆分离针转种于L型细菌液体培养基上又分离出23例L型细菌,使原来一般血培养阳性率提高。结论经过对细菌L型的分离培养研究,发现血琼脂固体培养基培养对于培养细菌L型有较好的效果,在临床上可以用于鉴定与研究细菌L型。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研究的是牙周基础治疗方式在药物性牙龈增生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文选择了我院在2016年6月到2017年6月接受的80例药物性牙龈增生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牙周治疗组两个组,每个组有40例患者,常规治疗组患者应用的是常规药物性牙龈增生治疗方式,牙周治疗组患者应用的是牙周基础治疗方式,并分析了两组患者的牙龈增生指数、菌斑指数、出血情况、治疗有效率。结果牙周治疗组患者的牙龈增生指数、菌斑指数、出血情况评分均少于常规治疗组患者,且治疗有效率要高于常规治疗组患者,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牙周基础治疗方式在药物性牙龈增生治疗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简介:目的:建立实时定量RT—PCR检测人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1,TGF-β1)的方法,对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PBMC)中TGF-β1mRNA进行定量检测。方法:在TGF-β1基因的外显子1和2之间设计一对引物和一条TaqMan—MGB探针;构建TGF-β1质粒克隆,以T7RNA聚合酶体外转录合成带有目的片断的cRNA作为标准品,根据10倍系列稀释cRNA标准浓度对数和其循环域值(Cyclethreshold,Ct)制作标准曲线,检测PBMC中TGF—β1mRNA含量;并对本方法进行方法学评价。结果:重组质粒测序显示插入的片断为TGF—β1mRNA特异性片断,成功的建立了实时定量RT—PCR检测TGF-β1mRNA方法,灵敏度达6.81拷贝,线性范围为6.81~6.81×10^8拷贝,且重复性好,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1.28%-2.27%和2.56%-2.61%,临床应用显示,27例肝纤维化病人PBMC中TGF-β1表达量为1.20×10^8(1.80×10^7~9.80×10^7)拷贝数/10^5细胞,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30×10^7(7.24×10^6~5.00×10^7)拷贝数/10^5细胞(P<0.05)。结论:实时定量RT-PCR检测TGF-β1mRNA具有敏感、特异、快速、高效等特点,为TGF—β1mRNA作为肝纤维化的诊断指标提供方法学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接受治疗性血细胞分离采集患者给予护理措施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围术期的护理指导和干预,观察并对比护理前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结果护理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76例(95.00%)明显高于护理前64例(80.00%),护理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3例(3.75%)明显低于护理前10例(12.50%),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接受治疗性血细胞分离患者,采取围术期的护理指导和干预,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积极做好患者的心理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淋巴结病理组织免疫组化技术与其标准化操作的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间收治的96例患淋巴结的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成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48)。观察组患者通过标准化的淋巴结组织采取苏木精-伊红染色片穿刺的免疫运用于组织化学上的染色,对照组患者未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片穿刺,比较各组免疫组化的染色切片上相关请况。结果观察组切片的优良率为97.92%,明显高于对照组切片优良率(54.17%),P<0.05对比差异存在明显。结论通过病理组织运用免疫组化穿刺技术,可明显地提高染色切片整体优良效果,提供更可靠的诊断参考,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化生性癌(MBC)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7年9月收治的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的MBC45例患者作为MBC组,选择2015年8月-2017年7月收治的浸润性导管癌(IDC)患者52例作为IDC组。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对两组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边界、边缘、形态、周围高回声晕以及病灶最大径等超声声像图方面均存在较大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内部回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BC组患者的病灶最大直径为(3.75±0.42)cm,明显高于IDC组患者的(2.61±0.31)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BC的声像图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MBC的术前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萎缩性胃炎(Atrophicgastritis,AG)与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metaplasia,IM)是胃癌的主要癌前病变。AG和IM的发病率因国家而异,即使是同一个国家不同地区结果也是不同的。通常情况下,AG是IM的前期病变,但是AG和IM的病因并不总是相同。AG和IM的诊断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是不同的。而且,AG和IM的治疗策略还没有建立。现在已经证实,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是AG和IM的主要原因。因此,根除HP可以预防胃癌的进展,而胃癌在癌症中占据着很高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因此,加深对AG和IM的理解以及早期诊断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一些胃癌高发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