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敏感度联合视觉电生理在亚临床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研究中纳入我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60例作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时期未出现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60例作为参照组;详细整理患者各项临床数据后作回顾性分析。结果研究组对比敏感度指数低、潜伏期时间长,与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结论对比敏感度联合视觉电生理对亚临床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着极佳的诊断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癌放疗患者应用CBCT图像引导技术对摆位误差及其对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5例本院自2016年12月-2017年11月收治的肺癌放疗患者,所有患者于放疗治疗前,均实施千伏级CBCT扫描,同时与计划CT图像相对比,获取前后、左右、头脚方向的摆位误差,同时分析放疗治疗计划对摆位误差与未移床时剂量分布的影响。结果前后、左右、头脚误差分别为(-0.04±0.05)cm、(0.12±0.05)cm、(0.13±0.10)cm,通过旋转轴进行分析发现误差分别为(-0.01±0.32)0、(0.56±0.18)0、(0.04±0.30)0。其对于头脚方向来讲,其摆位误差明显大于前后与左右误差。未移床时的大体肿瘤体积剂量为原计划的89.5%、计划靶体积剂量94.7%。当治疗剂量在35-40Gy时,通过重新定位,发现肿瘤体积明显减少。结论千伏级CBCT扫描图像引导技术可有效减少肺癌放疗患者的摆位误差,有效减少计划靶区体积外的位移剂量、同时还可提高计划靶区体积剂量适形度的精准率,从而减少肿瘤计划靶区的外放范围,降低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简介:目的探究在宫颈癌治疗中应用图像引导下容积旋转调强技术的效果,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随机将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我院40例宫颈癌患者分为观察组(20例,应用图像引导下容积旋转调强技术治疗)、对照组(20例,应用图像引导下固定野静态调强放疗技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靶区的适形度、均匀性、平均剂量、最小剂量、最大剂量、摆位误差、照射治疗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靶区的平均剂量、最小剂量、最大剂量、摆位误差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靶区的适形度、均匀性均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照射治疗时间较对照组更短,P<0.05。结论在宫颈癌治疗中应用图像引导下容积旋转调强技术、图像引导下固定野静态调强放疗技术治疗均能有效满足剂量要求,且容积旋转调强技术的适形度、均匀性更佳、时间缩短,更有助于保证放疗效果;图像引导(CBCT)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宫颈癌治疗中的摆位误差,提高治疗精准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对重症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细菌感染78例患者作为细菌感染组,其中56例患者根据ACCP/SCCM共识的诊断标准确诊为重度细菌感染另外48例为各病房收治的非细菌感染的其他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时对该两组患者同时测定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全血白细胞计数(WBC)。结果56例重症细菌感染患者的PCT阳性率(PCT≥0.5ng/mL)为94.6%,WBC阳性率(WBC≥20×109/L为阳性)为46.4%,hs-CRP阳性率(hs-CRP≥8ng/L为阳性)为64.3%。三项在重症感染时都有不同程度升高,但是PCT阳性率明显高于hs-CRP和WB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T检测对重症细菌感染疾病具有较高敏感性,可作为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重要指标,为临床医师早期诊断早期用药提供有力依据,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分层应用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治疗的意义及价值。方法接受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的晚期肺腺癌患者140例,根据患者是否行EGFR基因检测分为基因检测组70例(均为EGFR突变患者)和非基因检测组70例,口服吉非替尼250mg,每日1次,或厄洛替尼150mg,每日1次,连续服用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性的药物不良反应。分析比较2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基因检测组组mPFS为13.0个月,非基因检测组mPFS为5.0个月,两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检测组CR2例,PR36例,SD26例,PD6例,ORR54.29%,DCR91.43%。非基因检测组CR1例,PR10例,SD11例,PD48例,ORR15.71%,DCR31.43%。两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在一线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使用是安全的,但只有选择EGFR基因突变的患者,治疗的临床获益才能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我国无偿献血一共经历了个体供血、义务供血、无偿献血三个阶段。自1998年实施《献血法》以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开展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基本实现了由有偿献血向自愿无偿献血的转变。通过无偿献血招募,以满足临床的用血需求,使更多的人加入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方法我们对330例参与调查人员分两组无偿献血招募组和无偿献血非招募组进行研究,随机抽取每组220人。结果招募组有80﹪的人进行初次献血,20﹪的人进行再次献血,52﹪的人有陪同者。非招募组40﹪的人进行初次献血,5﹪的人进行再次献血,21﹪的人有陪同者。结论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无偿献血招募是提高服务质量,提高血站工作人员在献血者心目中的地位及信任度,使更多的人自愿参加无偿献血的重要举措。
简介:目的:探讨肾性和非肾性血尿红细胞激光和荧光参数的差异及意义。方法:用UF-100全自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测定经肾活检确诊的肾性血尿70份和非肾性血尿86份,记录血尿红细胞激光和荧光参数。所有数据比较均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组间差异用studentt检验。结果:各参数P70—Fse(ch)、Fse—DW(ch)、Non—LysedRBC%、RBC—MFL(ch)、RBC—MFsc(ch)、RBC—MFL—DWSD(ch)肾性血尿组分别为62.0±10.5、30.9±9.1、65.7±26.8、17.0±2.7、56.1±10.9、16.8±4.7;非肾性血尿组分别为111.3±16.1、28.3±11.8、82.6.5±18.6、17.0±2.5、72.8±26.0、15.9±3.6。经统计分析肾性和非肾性血尿的P70-Fsc、Non-LysedRBC%、RBC—MFsc三参数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而其他各参数差异不明显。结论:可以利用红细胞激光和荧光上述参数差异鉴别肾性和非肾性血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螺旋CT在脊柱骨折诊断中所具有的意义。方法择定我院2015年6月30日~2016年7月1日收治的92例脊柱骨折病人为对象,所有病人在入院24小时内皆接受螺旋CT扫描仪进行常规诊断,对病人基本资料与CT影像学的诊断结果加以回顾分析,以X线摄片检查的结果为对照,将手术病理确诊作为最终参考依据,腹壁螺旋CT与X线片在脊柱骨折诊断的符合率。结果经手术病理确诊,在92例脊柱骨折病人中,压缩性与爆裂性骨折病人分别是34例、58例,其中,经螺旋CT与X线检查,检出压缩性骨折符合率分别是100%、76.5%;检出爆裂性骨折的符合率分别是100%、77.6%;可见螺旋CT的诊断准确率高于X线(P<0.05)。结论在脊柱骨折的诊断中,螺旋CT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其诊断的准确率高,可为脊柱骨折后期治疗提供更可靠依据。
简介:目的分析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东亚希森美康公司提供的CA7000全自动血凝对270例常见的疾病:脑梗死(30例)、肺栓塞(30例)、肝硬化(30例)、糖尿病(30例)、肾病综合征(30例)、妊娠(30例)(早孕、中孕和晚孕)、胆石症(45例)、普通高血压(45例)进行D二聚体检测。结果分3组:第1组为脑梗死、肺栓塞和肾病综合征组,其D二聚体均明显升高,在3000μg/L以上,第2组为妊娠、肝硬化和糖尿病,D二聚体结果在300~3000μg/L之间,第3组为普通高血压和非手术的胆石症,D二聚体结果在300μg/L之内。结论D二聚体结果符合临床第1组者可确定诊断,第2组提示诊断并应注意连续监测,第3组可排除与凝血纤溶激活的相关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