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应用磁共振波谱技术(MRS)观察脑梗死后主要代谢物:N-乙酰基天冬氨酸(NAA)、乳酸(Lac)、脂质(Lip)、胆碱(Cho)、肌酸(Cr)在病灶区、对侧镜像区及最终可存活区的分布状况,分析急性脑梗死代谢物的变化规律,以获得可存活区的MRS特征及评定标准。方法对32例发病时间在24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磁共振灌注成像(PWI)和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检查方法,并在30d后复查T2WI确定最终梗死范围,测量梗死中心区、对侧镜像区及最终可存活区的物质代谢改变。结果初检时病灶中心的NAA水平较对侧镜像区降低;Lac峰及Lip峰出现并重叠。可存活区MRS特征为:NAA水平与对侧镜像区比较差异不明显,与病灶中心比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ac水平升高,但较病灶中心区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存活区未见明显Lip峰。结论应用MRS分析急性脑梗死不同区域代谢物浓度可预测急性脑梗死的最终存活区。
简介: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在良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临床确诊的14例良性胸腔积液(8例肺炎,5例肺结核,1例肺囊虫病)和15例恶性胸腔积液(5例肺腺癌,4例肺鳞癌,2例肺腺鳞癌,4例转移性)行宝石能谱CT平扫,分别测定并比较良恶性胸腔积液的混合能量图像CT值、能谱曲线斜率、40及100keV单能量图像CT值、水基值、脂基值、血基值和有效原子序数。结果:良恶性胸腔积液的混合能量图像CT值、能谱曲线斜率、水基值、脂基值、血基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良恶性胸腔积液的40及100keV单能量图像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有效原子序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宝石能谱CT低能量级别、高能量级别和有效原子序数对良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具有一定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能谱成像在胃癌术前T3和T4分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2015年10月—2017年10月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胃癌T3、T4分期的患者60例,术前1周内均行宝石能谱CT增强扫描。对患者的宝石能谱CT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照,探讨宝石能谱CT在胃癌术前T3和T4分期中的应用价值。结果:60例胃癌患者中,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19例为T3期,41例为T4期。根据浆膜面CT征象诊断T3和T4期胃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85.5%、81.2%及84.6%,根据脂肪间隙CT征象诊断T3和T4期胃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81.5%、66.6%及76.4%,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和T4期胃癌邻近周围脂肪间隙碘浓度有差异,且静脉期较动脉期明显。结论:宝石能谱CT在胃癌术前T3和T4分期中有较高诊断价值,可对胃癌患者进行较为准确的术前分期,为术前新辅助化疗提供理论依据。
简介: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碘基图在鉴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非钙化斑块成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行冠状动脉能谱模式扫描的45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在宝石能谱成像软件上获得各组的能谱曲线图、碘基图像和水基图像,计算斑块标准化碘浓度,即标准化碘浓度=斑块碘含量/主动脉碘含量,并采用方差分析.结果:45例共检出非钙化斑块73处,其中脂质成分21处,纤维成分40处,血栓样组织12处.不同类型非钙化斑块的碘浓度及标准化碘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名医师对图像评价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0.672).结论:CT能谱成像通过对碘含量进行测定,对不同性质的斑块成分鉴别有较大的意义,可早期提示脂质成分等不稳定斑块,为明确斑块性质提供量化依据.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能谱CT多参数分析在评估周围型肺腺癌病理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8例病理诊断为周围型肺腺癌的患者,其中低分化组(A组)12例,中、高分化组(B组)26例,均行宝石能谱CT成像模式的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增强扫描。利用其多参数分析功能,分别测得3期扫描中病灶ROI的标准化碘浓度(NIC)、能谱曲线斜率及有效原子序数(Eff-Z),并比较各参数间差异。结果:动脉期2组NIC、能谱曲线斜率及Eff-Z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静脉期2组NIC、能谱曲线斜率及Eff-Z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延迟期2组NIC、能谱曲线斜率及Eff-Z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能谱CT多参数分析在评估周围型肺腺癌病理分级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