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综合延续性护理对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2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按住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实施术后常规护理和随访,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中医综合延续性护理,包含中医情志护理、中医辨证指导、中医艾灸护理。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盆底肌肌力、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中医综合延续性护理有利于提高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盆底肌肌力,减轻其术后焦虑抑郁情绪,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快速康复护理干预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使用快速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肢关节的恢复状况,术前术后的骨性关节炎指数评分和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的膝关节屈曲超过90°所需时间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患肢关节活动度、最大屈曲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的骨性关节炎指数评分和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快速康复护理干预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有较好的效果。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和灌注加权成像(DWI和PWI)技术判断急性脑梗死后可存活脑组织的范围及特征,从而影像学定位脑梗死可存活区,确定适合溶栓治疗的患者,并预测可存活区域。方法对76例发病24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MRI、DWI、PWI,根据患者就诊治疗时间的不同分为3组(分别在发病3h、6h、24h内就诊)。通过PWI与DWI不匹配区确定缺血半暗带(IP)区,追踪1个月后再次复查MRI常规、DWI。复查时T2高信号区定为最终梗死区,初检PWI异常区减去最终梗死区即为可存活区。确定可存活区的表观弥散系数(ADC)范围,及其与梗死中心区、IP区的关系。结果6h内就诊的患者普遍存在IP区(PWI>DWI),7~24h就诊的患者大部分病灶PWI≤DWI,部分病灶依然存在IP区。可存活区与IP区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存活面积大于IP区且与IP区面积呈正相关,可存活区面积随就诊时间延长而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P区存在的时间界限约为6h,部分病例可延长至8~24h;在IP区存在的情况下,可存活区面积与IP区面积呈正相关,可存活区面积>IP区面积。
简介:目的应用磁共振波谱技术(MRS)观察脑梗死后主要代谢物:N-乙酰基天冬氨酸(NAA)、乳酸(Lac)、脂质(Lip)、胆碱(Cho)、肌酸(Cr)在病灶区、对侧镜像区及最终可存活区的分布状况,分析急性脑梗死代谢物的变化规律,以获得可存活区的MRS特征及评定标准。方法对32例发病时间在24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磁共振灌注成像(PWI)和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检查方法,并在30d后复查T2WI确定最终梗死范围,测量梗死中心区、对侧镜像区及最终可存活区的物质代谢改变。结果初检时病灶中心的NAA水平较对侧镜像区降低;Lac峰及Lip峰出现并重叠。可存活区MRS特征为:NAA水平与对侧镜像区比较差异不明显,与病灶中心比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ac水平升高,但较病灶中心区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存活区未见明显Lip峰。结论应用MRS分析急性脑梗死不同区域代谢物浓度可预测急性脑梗死的最终存活区。
简介:目的:调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诊断方向与常用诊断措施,CTP全脑灌注成像的效用作出研究。方法:研究在我院患者中选取并执行,且均出现缺血性脑卒中,具体时间为2020年3月-2021年8月,研究人员的总数量为132例,均实行CTP全脑灌注成像,依据检查结果,将所有研究人员划分为良好组(80例)、不良组(52例),将各组患者过程中的梗死核心区灌注参数与脑卒中评分进行评估。结果:良好组在过程中rMTT、rTmax低于不良组,rCBV、rCBF高于不良组,组间存在一定差异(P<0.05);良好组在过程中对脑卒中的阶段性改善成效及患者的总体预后评价,均高于不良组,组间存在一定差异(P<0.05)。结论:CTP全脑灌注成像可有效对缺血性脑卒中准确评估,从而确保后续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可以被广泛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诊断交叉性小脑神经机能联系不能(CCD)的价值。方法:收集115例经MRI证实的急性及亚急性期单侧幕上新发脑梗死作为实验组,均除外小脑及颅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变;选择同期无颅内疾病且无神经系统临床症状的志愿者10例作为对照组。2组均在症状稳定期行320排CT全脑灌注扫描,运用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4个参数评估全脑灌注改变。结果:实验组诊断出45例CCD,且4个参数图谱发现CCD的比率为MMT>TTP>CBF>CBV。对照组两侧小脑半球灌注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可有效诊断脑梗死后CCD,且MTT对于发现CCD最敏感。
简介:目的:探讨彩超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implantablevenousaccessport,IVAP)在肿瘤患者中应用价值的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5月徐州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住院部收治的肿瘤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彩超引导下PICC组与IVAP组,各30例。结果:彩超引导下PICC组置管操作时间为(17.18±1.23)min,明显短于IVAP组的(20.36±2.1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彩超引导下PICC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6.67%)明显高于IVAP组(73.33%),并发症发生率(3.33%)明显低于IVAP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出院时,彩超引导下PICC组情绪功能与躯体功能EORTC评分明显高于入院时与IV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彩超引导下PICC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IV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结论:与IVAP相比,彩超引导下PICC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更显著,且具有简便、安全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分型二叶式主动脉瓣(bicuspidaorticvalve,BAV)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明确诊断为BAV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及临床特点。结果:66例BAV患者年龄为8~91岁,其中男性(40例)平均年龄为(45.46±17.49)岁,女性(26例)平均年龄为(44.93±18.88)岁。男女患者之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例并发主动脉瓣狭窄(aorticstenosis,AS),平均年龄为(48.15±18.67)岁;12例并发主动脉瓣反流(aorticregurgitation,AR),平均年龄为(44.33±19.03)岁。并发AR者比并发AS者更年轻(P〈0.05)。BAV患者不同分型中,R-L型46例(69.7%)、R-N型17例(25.8%)、L-N型3例(4.5%)。三型之间并发AS、AR及升主动脉增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AV男女患者之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AV并发AR者比并发AS者更年轻;不同分型BAV患者之间并发AS、AR及升主动脉增宽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简介:第2版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rostateImagingReportingandDataSystemVersion2,PI-RADSV2)是一个应用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ametric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pMRI)检查进行前列腺临床显著癌诊断的影像学规范。PI-RADSV2制定了mpMRI技术参数的最低标准,简化并标准化影像学报告内容,提出了与前列腺临床显著癌风险相关的分级标准。笔者根据PI-RADSV2的标准化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临床工作中的经验,构建了前列腺mpMRI的结构式报告模板,旨在对该结构式报告进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