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泌尿外科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院内2019年1月与2020年2月内78名泌尿结石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双色球分组原则将78名患者平均分为两组,一组设为对照组,实行常规排石颗粒治疗,一组设为观察组,实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结石清除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目的:利用筛检试验的方法评价心电图P波定位三向瓣膜PICC导管尖端位置准确性及临床应用潜力。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108例患者,应用筛检试验的方法采用自身对照将心电图定位的PICC导管尖端位置与X线片进行比较,计算其真实性、可靠性以及实用性指标,并计算P波高度和P/R比值的平均数及95%的置信区间,从而对导管尖端位置作出较准确地判断。结果:利用心电图技术定位三向瓣膜PICC导管尖端位置,灵敏度98.95%,特异度71.43%,约登指数0.70,假阴性率1.05%,假阳性率28.57%,粗符合率为97.06%,阳性似然比3.46,阴性似然比0.01,阳性预测值为97.92%,阴性预测值为83.33%,心电图定位技术前后两次结果的Kappa指数值为0.90,P波高度为(0.92±0.37)cm,95%置信区间为0.84~0.99,P/R比值为(0.78±0.45)cm,95%置信区间为0.69~0.87,通过对指标的量化为P波的判断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客观依据。结论:心电图技术可以较精确的定位三向瓣膜导管尖端位置,可靠性和实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简介:摘要:在胃肠科临床实践中,胃肠减压是常见的护理操作技术,虽较为基础,但其实施过程的规范性、有效性会直接影响患者预后,更关系到患者的优质服务体验,因此,作为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技术,胃肠减压是普外科患者非常重要的诊疗措施,在普外科应用极为广泛。所谓的胃肠减压是利用负压吸引装置,通过胃管将积聚于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吸出,降低胃肠道内压力和张力,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的局限,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一种治疗措施。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CU重症急性肾衰竭(ARF)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中应用综合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收治接受CRRT的ICU重症ARF患者70例,所有患者均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n=35)和常规组(n=35)。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7.1%,显著高于常规组的80.0%(P<0.05)。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9%,显著低于常规组的17.1%(P<0.05)。结论针对接受CRRT的ICU重症ARF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减少相关并发症,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进行广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体外冲击波用于网球肘患者内的效果以及护理总结。方法:从2021年1月-2023年1月期间院内收治的网球肘患者内随机选择60例,依据治疗形式对其进行分组,即实验与对照,各组内病患人数均为30例。对照组内整体病患均实施常规封闭治疗,实验组内整体则接受体外冲击波治疗,对比效果。结果: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VAS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肘关节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网球肘患者实施体外冲击波治疗,可以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肘关节功能,并降低复发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沙格列汀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老年糖尿病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00例,将其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50例,仅使用阿卡波糖)和干预组(50例,使用沙格列汀联合阿卡波糖治疗),分析对比两组经过治疗后患者不良反应。结果:干预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对比研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老年糖尿病进行药物治疗时,使用沙格列汀联合阿卡波糖治疗效果更佳,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有较高使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体外冲击波治疗联合疼痛管理护理对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于2022年5月-2023年5月期间内,选取84例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肩关节周围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进行平均分为42例对照组与42例观察组。对照组施行常规治疗与疼痛管理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体外冲击波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肩关节功能。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VAS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CMS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肩关节周围炎患者,体外冲击波治疗联合疼痛管理护理能够降低患者疼痛程度,促进恢复肩关节功能,具备一定的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腔内心电图P波的形态改变对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20年5月—2021年11月接诊且行PICC置管的74例患者,且全部受试者行PICC置管术时采用腔内心电引导PICC尖端定位技术,分析疾病类型、P波形态变化。结果:(1)74例PICC置管患者均为血液或实体恶性肿瘤,且在患者数量方面,以急性髓系白血病(2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3例)、肺癌(12例)、结肠癌(10例)居多;(2)全部入组病例中6例未引出双向P波、特征性高尖P波,42例先有双峰P波后出现高尖P波,46例出现双向P波,69例出现II导联存在特征性高尖P波。结论:在腔内心电引导PICC尖端定位时,通过观察P波形态变化(双向P波、特征性高尖P波、双峰P波),能够实现精确定位,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