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7 个结果
  • 简介:脑卒中的再发率很高心脑血管疾病,西方人与中国人发病的情况有所不同。西方人冠心病多,因冠心病造成的死亡占死因的第一位。中国人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一位死因是脑卒中。脑卒中的发病率很高。每年新发生脑卒中150万例,由于近年治疗方面的进步,

  • 标签: 脑卒中 降压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 冠心病 死因 再发
  • 简介:心血管疾病存许多国家成为第一位致死原因,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心脏病。目前冠心病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无论哪种治疗措施均可对心脏造成一定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而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心肌的缺血再灌注,可以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肌舒缩功能障碍、代谢异常以及心肌超微结构的改变,缺血的心肌再灌注时可引起一系列心脏不良事件,从而部分抵消冠状动脉(冠脉)恢复供血和供氧对心脏产生的有益效果,称为再灌注损伤。

  • 标签: 心肌超微结构 缺血后适应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缺血再灌注损伤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简介:在心梗发生的90分钟内让病人堵塞的血管恢复通畅,能够使心肌坏死程度减到最轻,大大的降低心功能衰竭和死亡的几率。治疗越早,预后就越好。这需要急诊室、心内科和心外科医师的紧密合作。所以,对于症状明显的心梗病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

  • 标签: 血运重建 心梗 外科医师 紧密合作 急诊室 心功能衰竭
  • 简介:脑卒中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与多发病,是人类致残率和病死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1921年Kraepelin就曾提出,脑卒中患者常常伴发心理障碍及行为异常,然而,直至1977年Folstein等才首次报道脑卒中常见的伴随症状是抑郁,并称之为卒中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

  • 标签: 卒中 抑郁 发病率 认知障碍 脑白质疏松症 抗抑郁药
  • 简介:摘要报告2例脑瘫患者烧伤的护理,加强对脑瘫烧伤患者综合性护理。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创面护理,皮肤护理及康复锻炼,保持正确姿势,预防泌尿系感染。患者创面无明显受压、感染、加深,21天痊愈出院。

  • 标签: 脑瘫 烧伤 护理
  • 简介:如果发生了心脏病发作心肌梗死,可以立即去做打通动脉的血管成形术的医院。如果情况不许可,也可以去不能做血管成形术的医院,但他们可以提供溶栓药物。作溶栓治疗这是一个不错的第二选择,通常可以打通堵塞的血管,但不能保证一定能行。如

  • 标签: 血管成形术 心脏病发作 心肌梗死 扩张治疗 医院 药物治疗
  • 简介:心脏的复原是一个定制的运动及生活方式教育项目,有助于患者在心脏病发作的康复——已被证实与更高的生存率有相关性。一项新的研究显示心脏修复同样可以降低需要长时间住院的几率。这项研究发表于七月的《美国医学杂志》,研究于1987年到2010年在明尼苏达州追踪了接近三千名心脏病发作的患者。

  • 标签: 心脏修复 发作后 心脏病 明尼苏达州 教育项目 生活方式
  • 简介:以往Q-T间期缩短的报道很少,特别是心肺复苏伴Q—T间期缩短更少,值得人们关注。现将近期观察到的1例报告如下。

  • 标签: 复苏后 心肺 Q-T间期缩短
  • 简介:及时再灌注治疗,如溶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等可以重建冠状动脉血运,使心肌得到再灌注,从而减少心肌坏死面积,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的关键。但近来研究发现,冠状动脉的骤然开通与血流恢复,会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激活炎症因子等,反而加重缺血心肌的损伤,导致再灌注损伤.AMI的动物研究结果表明,40%~50%的坏死心肌为再灌注损伤引起,这种损伤的存在减弱了积极再灌注治疗所得到的益处,因此,减少再灌注损伤成为AMI防治的重要环节。

  • 标签: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 再灌注治疗 心肌坏死面积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低血压(PPH)是老年人常见且特有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常见的临床症状有:轻者为餐嗜睡、头晕、乏力、视物模糊、跌倒;重者可发生一过性黑曚、晕厥及心绞痛等急性心脑缺血等不良事件。有研究结果显示,PPH是老年人群独立的全因死亡的预测因素[1]。我们现就PPH流行病学、可能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研究现状进行分述。

  • 标签: 饭后期间 低血压 头晕 晕厥 年龄因素 危险因素
  • 简介:《今日医学要闻》报道,根据发表在《心血管疾病护理杂志》上的研究,“心衰患者植入左心室辅助装置(简称LVAD)性健康有所改善”。研究人员称,“植入装置,研究中的9例患者性功能得到改善,

  • 标签: 心衰患者 植入装置 LVAD 健康 左心室辅助装置 心血管疾病
  • 简介:治疗冠脉狭窄的其中一种方法是冠脉搭桥手术。如果患者是多支冠脉狭窄的话.例如三支或者四支冠脉狭窄.医生会更倾向于选用冠脉搭桥手术。搭桥的材料可选择患者自体的动脉或者静脉。动脉的好处是可以较长时间的保持通畅.但动脉材料有限.尤其是对于需要多支搭桥的患者。静脉保持通畅的时间较动脉短.但全身可供利用的静脉相对较多。而且静脉被取出,在其周围可有侧支循环形成.对身体血液循环影响较小。

  • 标签: 冠脉搭桥手术 冠脉狭窄 药物支架 裸支架 动脉材料 血液循环
  • 简介:来自西班牙马德里拉巴斯大学医院的EstebanL6pez-de—Sa博士在美国心脏病学会2012年度科学会议上报道了这一最新的临床试验结果:对心脏骤停患者采用两种温度冷却病人。结果显示.与较高的34℃相比较.较低的32℃(89.6°F)可以改善心脏骤停病人的预后结局。该研究结果同时也在线发表于《循环》杂志上。

  • 标签: 心脏骤停 温度 美国心脏病学会 临床试验 大学医院 预后结局
  • 简介: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骨骼疾病,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日渐严重,特别在绝经女性人群中,这种骨代谢异常表现得尤为显著。近年来,人们注意到伴随着钙代谢异常的骨质疏松症常伴有动脉血管钙化和硬化[1,2],提示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着共同的发病机制。本文通过对155例绝经女性骨密度和有创中心动脉压测定,旨在探讨绝经女性人群骨密度降低与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为这两种绝经女性人群常见疾病的综合防治寻找科学的理论依据。

  • 标签: 绝经后女性 骨密度降低 中心脉压 骨质疏松症 中心动脉压 女性人群
  • 简介:缺血适应是指在再灌注早期,重复给予几次短暂的血管闭塞与再通的过程,可明显减轻随后长时间再灌注引起的组织损伤。缺血适应具有脑保护作用,与缺血预适应不同,缺血适应在再灌注开始之后进行,符合临床治疗特点,有望在临床中开展。

  • 标签: 脑缺血 缺血预处理 细胞保护 缺血后适应
  • 简介:临床上眩晕病人并不少见,除有明确病因者外,在临床医师的惯用思维中,会给这些眩晕患者常规作颈椎X线片和TCD检查。只要照片中有“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退行性变”或TCD报告“血流增快”“血流减慢”,往往不作综合的具体判断,旋即作出“堡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并把颈椎病作为病因。事实上,“椎基动脉供血不足”这一概念已被泛化和滥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诊断更新认识。

  • 标签: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后循环缺血 椎基动脉供血不足 颈椎退行性变 颈椎骨质增生 临床医师
  • 简介:如果你有心脏病.或者属于高危人群,又或者有糖尿病。如果医生给你开出了他汀类调脂药。那你应该想尽方法坚持用药。因为这些药物能帮你预防心血管事件。如果你已经发生过中风而又幸运的存活下来.那么你更有理由要坚持服用他汀类。因为这能降低你中风后几年内的死亡风险。

  • 标签: 他汀类调脂药 中风后 死亡率 治疗 心血管事件 高危人群
  • 简介:卒中患者经常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困扰和神经精神紊乱的影响。卒中淡漠综合征可对患者机体恢复产生负面影响,并且降低患者生存质量和加重护理负担。然而,当前卒中淡漠综合征未被充分认识并且被严重低估。因此,作者就卒中淡漠综合征的概念、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及管理等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师在卒中淡漠综合征的诊治过程中提供帮助。

  • 标签: 淡漠综合征 神经精神症状 卒中 综述
  • 简介:目的:对大鼠脑出血血肿清除前后血肿周围组织内微血管的病理学变化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采用配伍组设计,分为血肿组、血肿清除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2只大鼠,每组中各有1只大鼠取自同一窝别,体重相似。采用大鼠尾状核注射自体凝固动脉血法制作脑出血模型。血肿清除组大鼠术后30min注入尿激酶清除血肿。术后6h用墨汁-右旋糖酐溶液于升主动脉灌注脑组织。用MIAS2000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大鼠紧邻血肿部位1mm2区域组织内的平均微血管直径,计算微血管密度指数。结果:血肿组血肿周围组织内微血管数目明显减少,微血管断裂、僵直、变细、血流淤滞。早期血肿清除血肿周围组织内微血管数目大致恢复正常,微血管变细、僵直及墨汁浓集现象基本消失。血肿组、血肿清除组、假手术组血肿周围微血管平均直径分别为(10.4±2.4)、(19.8±2.0)、(19.6±1.7)μm;微血管密度指数为0.025±0.007、0.264±0.044、0.214±0.020。血肿组与血肿清除组及假手术组平均直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肿清除组与假手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肿组平均微血管密度指数与血肿清除组及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肿周围组织内存在微循环障碍。超早期血肿清除可明显改善血肿周围组织的微循环状态。

  • 标签: 脑出血 微循环 大鼠 血肿清除术
  • 简介:《健康日》报道,《柳叶刀》杂志的研究报道发现,深静脉血栓(DVT)形成,除了传统的薄血药治疗外,使用阿替普酶进行导管引导血栓溶解(CDT)“取得疗效”。两年以后,“额外接受CDT的患者中41%/~现与DVT有关的并发症,而只接受传统治疗的患者中有56%”。

  • 标签: 导管引导 血栓后综合征 风险 溶栓 传统治疗 《柳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