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比较高血压患者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胶原代谢水平。方法高血压患者3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1例和对照者31例,常规测量血压、体重、身高,计算体重指数。抽取空腹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tissueinhibitorofmatrixmetalloproteinase-1,TIMP-1)。结果TIMP-1血清浓度,高血压组为(49±21)μg/L,高于急性心肌梗死组为(7±5)μg/L和对照组(14±6)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急性心肌梗死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高血压患者胶原合成水平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显著升高。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与继发于结缔组织病的肺间质病(SPF)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预后的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50例IPF和50例SPF病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结果结缔组织病的肺间质病患者病程明显短于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为咳嗽、气短,并且IPF比SPF症状和体征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发性肌炎较早出现SPF,SPF常见发病原因为干燥综合征、多发性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硬化症;SPF多为胸膜受累,IPF多为网状阴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诊断肺间质疾病时,应该重视影像学和肺功能检查,以免耽误病情。对于胸膜受累者,应该首先考虑SPF。
简介:目的通过对农村地区蒙、汉两族成年人群缺血性卒中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为缺血性卒中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制定统一的调查问卷,按标准化调查方法,由培训过的医师进行人户询问、血压测量及资料收集。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辽宁省阜新农村地区的7个乡镇〉135岁30214名农村常驻(〉15年)成年人进行性别、民族、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史、吸烟、嗜酒及饮食情况等方面调查。结果辽宁省农村蒙族居民缺血性卒中患病率为2.36%,标化率为2.48%;汉族为1.73%,标化率1、78%。随着年龄或高血压级数的增高,卒中患病率呈明显的增高趋势。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显示年龄、性别、高血压及高血压家族史等因素是蒙、汉两族患病的相同危险因素,同时文化水平对汉族居民卒中的患病率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高血压人群患卒中的危险性是非高血压人群的5~8倍。结论辽宁省阜新农村蒙族居民患病率高于汉族居民,可能与其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等有关。高血压患者对自己的保护意识较弱。应提高农村居民对高血压等危险因素和相关知识的认识,以减少卒中的患病率。
简介:目的通过测定理想血压、血压正常高值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的血浆血管紧张素Ⅰ(ATⅠ)、血管紧张素Ⅱ(ATⅡ)和肾上腺髓质素(ADM)的水平,了解血压与血浆ATⅠ、ATⅡ及ADM水平的关系。方法分别纳入健康志愿者(理想血压组)40例、正常高值血压者(高值组)40例和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组)患者30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ATⅠ、ATⅡ和ADM水平。结果三组间ATⅠ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理想血压组相比,高值组和高血压组ATⅡ和ADM均较高(P〈0.05),尤其以高血压组升高更为明显(P〈0.01)。结论ATⅠ与血压无关ATⅡ和ADM随血压升高而水平呈上升趋势。
简介:目的:研究兔肺静脉心肌袖组织的电生理特性,以探讨局灶性房颤起源于肺静脉的电生理基础。方法:台氏液灌流下分离获取30只兔左房及相连肺静脉组织,采用标准玻璃微电极插入标本不同部位。程序刺激下分别记录动作电位并测量各项参数:静息膜电位(RMP)、动作电位幅度(APA)、动作电位复极至50%的时间(APD50)、动作电位复极至90%的时间(APD50)。结果:正常台氏液灌流下,在肺静脉心肌袖的入口处及远端电刺激均可记录到一种快反应动作电位,1期复极迅速,平台期短,形态似三角形。两者的静息电位、APDs。比较差异无显著性,APD50近端长于远端.(168.50±36.13)GIS:(142.39±24.46)ms,P〈0.05。肺静脉近心端可观察到自发搏动.其自发电位表现为0期除极速度慢.幅度低,频率慢。似存在舒张期除极。以4μmol/L异丙肾上腺素循环灌流后,2例肺静脉心肌袖近端快反应动作电位出现了早期后除极。结论:肺静脉肌袖的自发动作电位、复极异质性,及可由异丙肾上腺素诱发早期后除极等电生理特性,均提示肺静脉可能通过自律性增高、触发活动或微折返诱发局灶性房颤。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性别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全国33家三级甲等医院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1633例,年龄为18~94岁;男993例,女640例。设计统一调查病例表,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性别、年龄、居住地、文化程度及工作状态等)、既往史及危险因素等。结果①男女脑梗死住院患者的比例为1.55:1。女性发病年龄为(66±12)岁,高于男性的(65±12)岁,两者比较,P=0.049。②青年期(18~45岁)男性脑梗死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分别为74.39%和25.61%(P〈0.05),其他年龄段亦均高于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居住地均以市区居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男性患者中,中学文化程度以上卒中的发生率居高,女性文化程度低的卒中发生率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8,P=0.000)。女性患者无业人员高于男性,男性国家企业及退休人员患者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2,P=0.000)。④男性患者的危险因素分别为:高血压(60.8%)、高龄(41.7%)、吸烟(21.1%)、糖尿病(20.1%);女性患者的危险因素分别为:高血压(63.9%)、高龄(44.4%)、糖尿病(24.4%)、心脏病(24.2%)。女性脑梗死患者糖尿病、心脏病的发生率高于男性,男性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吸烟、饮酒的发生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吸烟和饮酒均可以增加肥胖的危险(分别为OR=3.059,95%CI:1.978~4.731;OR=2.330,95%CI:1.221~4.445)。结论①各年龄段男性脑梗死患者所占比例均高于女性。②高血压是所有脑梗死患者的首要危险因素。③吸烟、饮酒或多种危险因素共存,可能是男性脑梗死患者比例高的主要原因,尤其在青�
简介:目的比较分析糖尿病(DM)和冠心病(CAD)者心率变异(HRV)时域指标差异,以利早期干预。方法选择分析48例DM和69例心肌梗死(MI)者24h动态心电图(DCG)资料,其中DM伴心肌缺血者26例为DM1组,不伴心肌缺血者22例为DM2组。急性心肌梗死(AM1)组39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1组)30例,比较4组HRV5项时域指标差异及昼夜节律变化。结果DM组5项指标均有显著降低。但以后二项(RMSSD和PNN50)降低为著。MI组前三项(SDNN、SDANN、SDNNI)显著降低,而RMSSD和PNN50无明显降低。DM1组和DM2组比较,前三项指标有显著差异,后二项指标无差异。结论DM者以迷走神经受损为主,CAD者以交感神经受损为主,DM合并心肌缺血者自主神经受损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