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介入神经放射在我国开展已有20多年的历史。目前从事这项工作的除神经外科医师外,还有放射科、神经内科、介入科医师。由于各专业医师的培养经历和临床理念不同,在工作中存在着经验的不足或培养理念的差异,如适应证选择的混乱,技术操作的粗糙、不规范,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不到位等诸多问题。若不及时纠正和引导将会使这一新的技术陷于滥用。2005年2月,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血管内治疗组邀请全国24名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和介入放射科的神经放射学和脑血管病的临床专家,在海南三亚制定了介入神经放射诊断治疗操作规范,并将其作为行业规范和法律参考,不定期进行修订。修订稿分三期连载。
简介:目的:分析研究小儿心肌炎的临床诊断以及规范治疗的方法。方法抽取2012年3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患有心肌炎的患儿45例,对其相关临床资料给予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心肌炎38例,占总体的84.4%,慢性心肌炎以及迁延性心肌炎7例,占总体的15.6%。临床表现包括有心慌、胸闷以及心前区不适等。在45例患儿当中,有2例为心源性休克,占总体的4.4%,阿-斯综合征3例,占总体的6.7%。37例患儿心肌酶当中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明显升高,占总体的82.2%,同时CK/CK-MB在6%以上,有16例患儿成cTnT(肌钙蛋白)明显升高,占总体的35.6%。通过心电图检查,其中有36例患儿心律失常,占总体的80%。在45例患儿当中,41例患儿临床自觉症状显著改善,通过心电图检查,ST-T改变完全消失,1例患儿死亡,其余患儿临床预后良好。结论小儿心肌炎的临床表现没有明显特异性,临床医师应该对其引起高度重视,及时诊断、及时治疗,对病人预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儿心肌炎采取EKG(心电图)以及心肌酶学检查具有重要价值。
简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介入治疗始于1977年,目前已经成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自1982年的第1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指南问世以来,随着PCI新型器械、药物及新的研究结果的涌现,指南也不断更新。众所周知,指南和专家共识总结和评价目前所有可获取的临床研究资料,目的在于协助临床医生考虑某一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治疗结果和受益/风险的影响,从而为特定情况下的个体患者选择最佳处理策略。
简介:目的评价高血压管理适宜技术的应用效果,探讨高血压规范化管理的推广模式。方法按照经济、文化、卫生等基本情况从海安县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取6个镇,每个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抽取4~5个行政村,并按照诊断标准开展高血压病人筛查。按照病人入选标准,规范化管理组共入选2000名高血压病人,对照组入选1000名;规范化管理组按照方案要求开展2年的分层分级管理和健康教育,对照组按照当地常规处理。用SPSS18.0软件分析数据和评价管理效果。结果2年后除失访和退出研究的患者,规范管理组完成管理1945人(失访率2.75%),对照组967人(失访率3.30%)。规范管理组的高血压病人药物治疗率、非药物治疗率及两者均有的比率显著提高(由管理前的20.02%、5.01%和3.65%分别提高到管理后的85.04%、68.59%和60.23%),且与对照组比较也显著提高。规范化管理组病人血压控制率由管理前的4.10%提高到管理后的61.03%,有显著差异;对照组病人血压控制率由原来的4.13%提高到31.02%,控制率虽有显著提高,但仅为规范化管理组的50%左右。规范化管理组的高血压病人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改善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率管理前后有显著提高,而对照组变化不大,管理组与对照组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高血压规范化管理适宜技术应用效果明显,尤其在改善患者的危险因素上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规范化管理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社区2014.1-2016.1门诊就诊的高血压患者2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管理,观察组患者采用规范化管理,比较两组血压控制情况以及对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饮食控制、运动控制、服药依从性的认知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收缩压与舒张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在危险因素、饮食控制、运动方式、服药依从性的认知上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社区高血压采用规范化的管理能有效降低并控制患者血压,控制高血压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加强饮食控制,改变运动方式,提高服药的依从性,是控制高血压的有效措施。
简介: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DCT)对于慢性闭塞(CTO)病变PCI结果有无指导作用。方法选择在我院行冠状动脉MDCT证实为冠状动脉CTO,并在我院心内科行择期PCI的冠心病患者35例。根据CT图像判断CTO病变的位置、性质及钙化程度,闭塞血管远段血流分级以及闭塞近段管腔直径等指标是否对PCI结果及操作时间有预测及指导意义。结果35例患者中有37支闭塞血管,其中21支(56.8%)获得再通,未再通血管中43.8%位于右冠状动脉,56.2%位于血管近段,钙化斑块占56.2%,80.0%的血管在CT图像上无法看到闭塞远段造影剂渗漏。TIMI血流(P=0.0128)及闭塞部位血管病变的性质(P=0.0703)是CTO病变再通的影响因素。闭塞血管所处节段(P=0.0157)以及闭塞血管所处位置(P=0.0704)是开通CT0病变操作时间的影响因素。结论MDCT可以准确判断CTO病变的走行,评价其斑块的性质及分布。闭塞病变远段有无血流及斑块的性质是PCI是否成功的预测因素。闭塞血管的不同以及所处节段的不同是PCI操作时间长短的预测因素。
简介:目的评价通过动态血压监测情况对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物提供个体化及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本科室已经完善动态血压监测检查并服用降压药物治疗的高血压病患者1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测得结果清晨高血压者占总人数40%,下午高血压者占30%,夜间高血压者占30%,随机分组后每组分别有清晨高血压者30例、下午高血压者17例及夜间高血压者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用药指导,试验组根据患者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指导个体化用药、合理调整用药时间和剂量指导。观察1、2、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血压平稳控制情况及治疗依从性,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出院1个月后试验组完全依从性患者为66.7%(33/50例),高于对照组的51.3%(26/50例),试验组血压控制有效率为81%,高于对照组的53%。出院3个月后试验组完全依从性患者为86.4%(43/50例),高于对照组的60.0%(30/50例),试验组血压控制有效率为90%,高于对照组的55%。试验组的降压疗效及治疗依从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对高血压患者的服药时间进行护理干预,指导个体化、有效的用药,有利于血压趋于平稳,能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及依从性,并且能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及预防重要靶器官的损害,减少心脑病变所致死亡的危险。
简介:目的比较第三代磁导航系统(MNS)指导导管消融与常规手控导管消融流出道室早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自2014年10月~2017年1月间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经心电图及心内电生理检查,诊断为流出道室早,随机分为磁导航指导导管消融组(33例)及手控导管消融组(35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疗效、安全性及其他相关临床数据.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差别,磁导航组即刻成功率93.9%(31/33),手控导管组即刻成功率91.4%(32/35),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围术期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25±45)minvs.(105±40)min,P〉0.05.平均放电时间为(270±60)svs.(240±55)s,P〉0.05.平均放电功率为(40±10)Wvs.(25±5)W,P〈0.05.总X线曝光时间为(1.2±0.5)minvs.(3.2±1.2)min,P〈0.05.结论应用MNS系统可安全有效的用于流出道室早的标测和消融,并可有效减少X线曝光时间,消融功率较常规方法有所增加.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iSize功能诊断冠状动脉左主干及前降支根部病变的效果,优势及预后情况。方法:入选冠状动脉左主干及前降支根部有病变且在IVUS指导下植入支架的患者(A组,30例),及未行IVUS检查,仅根据冠脉造影评估行支架植入术者(B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支架植入情况及术后6个月的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肌梗死率和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B组比较,A组超敏C反应蛋白[(31.59±56.93)mg/L比(5.03±7.24)mg/L]、病死率(3.3%比0)、心绞痛复发(26.7%比6.7%)及再狭窄率(16.7%比3.3%)明显降低(P〈0.05)。结论:应用IVUS指导左主干及前降支根部病变介入治疗,有助于选择更合适的治疗方案,减少组织损伤以及提高疗效,降低冠心病死亡率和冠脉再狭窄率。
简介:目的探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的心房颤动患者(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33例和持续性心房颤动6例)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术前准备、标测及消融方法、手术结果、术后治疗和随访.结果消融终点为Lagso标测的所有肺静脉均达到完全电学隔离,若消融结束后心房颤动仍未终止,即行同步直流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39例患者共完成78条环形消融线,肺静脉完全电学隔离率为93.6%(73/78).手术操作时间为(245±56)min、X线曝光时间为(46±15)min.术后随访6个月~12个月,33例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无心房颤动复发,6例需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维持窦性心律,其中3例心房颤动复发患者接受再次导管消融后无发作.射频消融术后总成功率为84.6%(33/39).结论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是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简介:目的评价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对射频消融室上速的指导作用.方法118例室上速患者分为CARTO组(69例)和常规组(49例),比较两组标测与消融过程的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放电次数、放电时间、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18例均完成射频治疗,2例常规射频失败患者转为CARTO指导下成功完成治疗,两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RTO组与常规组手术时间无差异[(118±36)min比(119±52)min,P>0.05],但X线曝光时间明显缩短[(9±3)min比(17±6)min,P<0.05],放电次数显著减少[(4±2)次比(9±3)次,P<0.05],放电时间显著缩短[(196±73)s比(402±84)s,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射频消融室上速安全有效,可明显减少放电次数和时间,缩短X线曝光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