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调查2008—2012年广州地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感染状况。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健康体检人群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结果:2008~2012年共检测健康体检者361188例,其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41930例,阳性率为11.61%。整体来看,5年间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年龄分群来看,小于25岁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逐年下降,25~59岁人群阳性率逐年上升。大于59岁人群5年问阳性率无明显变化。结论:广州地区人群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5年问无明显变化,但中青年阳性率呈上升趋势,需进一步加强中青年群体的乙肝防治知识宣传力度。
简介:目的:对台州地区机采血小板情况进行分析,以便有针对性的制定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献血宣传方式,有效保留和招募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确保本地区机采血小板的临床供应。方法:对台州地区2009-2013年机采血小板采集的情况(包括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年龄、性别、血型,淘汰原因等)通过officeexcel、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台州无偿成分献血人口比例高于2011年全国水平,男性远多于女性,年龄多分布于26~45岁,血型分布与台州地区人口血型分布基本一致,在各个淘汰指标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全血白细胞计数的淘汰率较高。结论:台州地区无偿捐献机采血小板的工作中,可加强对年轻人群及女性的宣传号召力度,继续提高献血者的主动屏蔽意识,以减少成分献血的淘汰率。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CMIA)检测血清中丙肝抗体(抗?HCV)灰区结果,减少漏诊误诊。方法:运用CMIA和ELISA对系列稀释的质控血清进行检测,绘制浓度响应曲线,评估2种方法的灵敏度。分别用CMIA和ELISA检测A、B2组灰区样本,分析2种方法筛查的灰区样本结果。此外,对B组样本检测HCV-RNA,并作分析。结果:CMIA法较ELISA法有更高的灵敏度(t=2.36,P〈0.05);以ELISA法为对照组CMIA法为试验组检测A组灰区样本,2组阴阳性符合率为56.00%(42/75),2种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7,P〈0.01)。以CMIA法为对照组ELISA法为试验组检测B组灰区样本,2组总符合率为33.33%(1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9,P〈0.01)。A组中ELISA法48.28%(28/58)的样本CMIA结果为无反应性;B组中CMIA法88.00%(22/25)的样本ELISA结果为无反应性,且其中27.27%(6/22)核酸检测为阳性。结论:CMIA的灰区设置为1.00-4.99,而ELISA的灰区设置为0.80-4.00,并对灰区范围的样本进行进一步复测,以有效减少假阳性率和漏诊率。
简介:目的:了解阳江市5年来互助献血的开展情况及存在问题,探讨解决互助献血引发的社会矛盾,消除弊端。方法:统计2007—2011年互助献血人数、比率及血液检测结果,并与同期自愿献血人数、比率及血液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分析比较互助献血人群退出及新加入自愿献血的情况。结果:互助献血人数占无偿献血比率12.4%,互助献血人数比率从2008年的6.2%上升到2011年的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同期自愿无偿献血人数比率呈下降趋势;互助献血和自愿无偿献血的血液检测总不合格率和单项不合格率(HB-sAg、抗-HCV、抗-TP、ALT)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互助献血人群中首次献血者比率为72.4%,首次献血者和多次献血者血液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参加互助献血后退出自愿献血者每年增加的人数比率与往年相比和同期由互助献血新加入自愿献血每年减少的人数比率与往年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互助献血的血液安全潜在风险比自愿无偿献血者高,同时积累的矛盾对自愿无偿献血产生了比较明显的负面影响。
简介:目的:探讨乙肝表面抗原(HBsAg)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呈灰区、弱阳性样本采用荧光定量PCR(FQ-PCR)的复检情况。方法:选取2012-01-2014-12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为研究对象,将献血者分为3组,A组:ELISA检测HBsAg阴性(S/CO〈0.3)标本200例;B组:ELISA检测HBsAg灰区(0.7≤S/CO〈1)标本792例;C组:ELISA检测HBsAg弱反应性(1≤S/CO〈3)标本417例。结果:B组FQ-PCR复检21例(2.65%)HBV-DNA浓度〉100IU/ml;C组FQ-PCR复检20例(4.80%)HBV-RNA浓度〈100IU/ml;ELISA双试剂灰区HBV-DNAFQ-PCR阳性率高于单试剂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双试剂弱反应性HBV-DNAFQ-PCR阳性率与单试剂弱反应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LISA检测HBsAg为灰区、弱反应性标本存在一定的HBV-DNA阳性标本漏检和误诊,这部分血样采用FQ-PCR检测可提高输血安全,避免血源浪费。
简介:目的:了解湖州市居民献血知识掌握程度及献血意愿,为采取针对性招募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所辖5个县(市)、区,随机抽取年龄18岁以上100人进行调查。结果:被调查者回答问题总正确率为30.54%,其中男性正确率为32.0%,女性为28.6%;参加过无偿献血者和未参加过无偿献血者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分别为63.2%和26.2%;近期有献血打算者占2.1%(10/473),其中参加过献血者和未参加过无偿献血者比例分别为12.2%(6/49)和0.9%(4/424)。初中及以下、高中及中专、大专以上组,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分别为23.9%、34.4%和39.4%。结论:湖州市居民无偿献血相关知识的总体知晓率较低,男性和女性比较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98,P〉0.05);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χ^2=9.195,P〈0.05),但献血意愿并不与知晓率相一致。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群知晓率低,针对这一特定人群进行动员招募,可以作为今后努力的方向。
简介:目的:了解吉安市近5年来无偿单采血小板献血人群的结构及分布特点。方法:用我站唐山现代工作软件血源管理系统中献血者档案统计模块收集2009-2013年参加无偿单采血小板献血人群的档案信息资料,用EXCEL软件分别对年龄、性别、学历、职业、献血次数和血型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9-2013年参加无偿单采血小板共有3509人次,其中男2843人次(81.02%),女666人次(18.98%);捐献年龄集中在25~45岁,共有2639人次(75.21%);职业以从业人员及不便分类的其他人员为主,共有2631人次(74.98%);学历以专科及高中为主,共有2463人次(70.19%);捐献次数≥5次共有2141人次(61.02%),其相对应的采集治疗量占总采集治疗量的64.09%;血型分布特征为O型〉A型〉B型〉AB型。结论:吉安市无偿单采血小板献血人群以男性为主;25~45岁的年龄段捐献率较高;学历以大专及高中较多;军人、农民工、学生及职员(包括医务人员、公务员、教师)的捐献率较低。提供一支稳固、及时、有效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队伍,应策划针对性的宣传招募方案,扩大无偿单采血小板队伍,保证临床成分用血安全。
简介:目的:了解东莞市街头献血者对无偿献血的相关知识和政策的认知水平、态度和行为状况,为我市无偿献血工作的改进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我市街头献血者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无偿献血相关知识和政策、献血动机、担心的问题、了解无偿献血的途径。结果: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在绝大部分调查项都有显著性差异。重复献血者对无偿献血政策、血液和献血知识的了解程度要远远高于初次献血者,“新闻媒体和公益广告”在献血者了解途径中均排在第一位,“家人、亲戚朋友”在初次献血者的了解途径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献爱心”和“献血有益健康,免费体检”在献血动机中均排在前两位,“其他(好奇,查血型,减肥等)”在初次献血者的动机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初次献血者最担心的问题是“影响健康、工作和生活”,而重复献血者最担心的是“血液去向及是否得到合理利用”。结论:根据此次调查结果,运用社会营销原理、心理咨询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有目的和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和招募,能促使献血者由知向信进而行为的转变。
简介:目的:观察绍兴市ABO、RhD(+)、RhD(-)血型住院患者发病率和疾病状况,为我市中心血站和我院输血科提供采血和急用及常规用血数据。方法:ABO血型用正反定型鉴定;Rh(D)用纸卡法快速试验对RhD抗原初筛,可疑者用盐水试管法进行鉴定,用间接抗人球蛋自试验对初筛RhD阴性的血液标本进行确认。结果:统计2009年39553例住院患者的血型,A型占31.35%,B型占26.05%,O型占33.92%,AB型占8.67%。RhD(+)患者39479例,占99.56%;RhD(-)患者174例,占0.44%;1~4季度中同一系统疾病,除妇科系统住院患者4种血型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9年各大类系统疾病中,不同血型发病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BO、RhD(+)血型患者发病规律与血型人群分布情况有一定差异,RhD(-)血型结果与相关文献基本一致;我们统计显示,不同季度血型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不同系统疾病的血型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故需合理调配血源为临床服务,快速提高我市输血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