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2011年国际输血协会(ISBT)确认了P1PK血型系统的抗原,命名为P1PK,编号003。确认该系统有3个抗原,分别是:P1,PK,NOR。本文就目前对P1PK系统抗原的研究进展,做一扼要概述。并针对"P抗原"在多年的研究过程中,经历的定义不清、命名混乱,以及目前还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错误观点加以澄清[1-4]。

  • 标签: 糖苷类抗原 副糖苷类抗原 冷抗体 自身抗体
  • 简介:抗-P1是一种弱的室温反应性凝集素,25℃以上不出现凝集现象。有文献报道,抗-P1会影响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结果,偶有抗-P1患者输注P1阳性红细胞后会发生急性溶血反应~([4])。近期,笔者在输血前检测中发现1例抗-P1导致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抗-P1 ABO血型 正反定型不符
  • 简介:目的:检测肝癌患者血浆中P53基因突变的机率,研究与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实验采用聚合酶联链式反应(PCR)扩增P53基因外显子5~8,对其突变进行分析。结合临床患者有无肝组织以外转移来对比差异性。结果:33例肝癌患者中,有17例结果显示血浆循环核酸P53基因突变;有转移病灶组18例的突变率高于无转移病灶组15例。结论:血浆P53基因突变与肝癌的发生可能有相关性,与疾病的轻重、病灶转移有某种内在联系,突变机率在临床鉴别诊断和治疗预后中有参考价值。

  • 标签: 基因P53 抑癌基因 肝癌 机率
  • 简介:目的:通过对ELISA检测项目临界值不确定度评定,探讨适合血站的ELISA检测项目的灰设定方法。方法:依据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测量不确定度要求的实施指南》及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等其他不确定度指南文件,采用A、B类评定方法对实验室酶免检测临界值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结果:在C.O取0.15时,临界值的不确定度为0.150±0.033,为临界值的22%。结论:本实验所使用的方法可以对酶免检测临界值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

  • 标签: 采供血机构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临界值 不确定度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CMIA)检测血清中丙肝抗体(抗?HCV)灰结果,减少漏诊误诊。方法:运用CMIA和ELISA对系列稀释的质控血清进行检测,绘制浓度响应曲线,评估2种方法的灵敏度。分别用CMIA和ELISA检测A、B2组灰样本,分析2种方法筛查的灰样本结果。此外,对B组样本检测HCV-RNA,并作分析。结果:CMIA法较ELISA法有更高的灵敏度(t=2.36,P〈0.05);以ELISA法为对照组CMIA法为试验组检测A组灰样本,2组阴阳性符合率为56.00%(42/75),2种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7,P〈0.01)。以CMIA法为对照组ELISA法为试验组检测B组灰样本,2组总符合率为33.33%(1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9,P〈0.01)。A组中ELISA法48.28%(28/58)的样本CMIA结果为无反应性;B组中CMIA法88.00%(22/25)的样本ELISA结果为无反应性,且其中27.27%(6/22)核酸检测为阳性。结论:CMIA的灰设置为1.00-4.99,而ELISA的灰设置为0.80-4.00,并对灰范围的样本进行进一步复测,以有效减少假阳性率和漏诊率。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灰区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乙肝表面抗原(HBsAg)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呈灰、弱阳性样本采用荧光定量PCR(FQ-PCR)的复检情况。方法:选取2012-01-2014-12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为研究对象,将献血者分为3组,A组:ELISA检测HBsAg阴性(S/CO〈0.3)标本200例;B组:ELISA检测HBsAg灰(0.7≤S/CO〈1)标本792例;C组:ELISA检测HBsAg弱反应性(1≤S/CO〈3)标本417例。结果:B组FQ-PCR复检21例(2.65%)HBV-DNA浓度〉100IU/ml;C组FQ-PCR复检20例(4.80%)HBV-RNA浓度〈100IU/ml;ELISA双试剂灰HBV-DNAFQ-PCR阳性率高于单试剂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双试剂弱反应性HBV-DNAFQ-PCR阳性率与单试剂弱反应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LISA检测HBsAg为灰、弱反应性标本存在一定的HBV-DNA阳性标本漏检和误诊,这部分血样采用FQ-PCR检测可提高输血安全,避免血源浪费。

  • 标签: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弱反应性 乙肝表面抗原 荧光定量PCR
  • 简介:目的:探讨TAFI编码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心肌梗死(MI)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PCR-RFLP)检测100例MI患者和90例正常对照者的CPB2基因2个位点G505A和C1040T的多态性。结果:CPB2基因G505A位点的3种基因型(G505G、G505A、A505A)频率在MI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5(35%)、54(54%)、11(11%)和32(35.6%)、46(51.1%)、22(24.4%),等位基因G、A频率在MI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24(62.0%)、76(38.0%)和110(61.1%)、70(38.9%);C1040T位点的3种基因型(C1040C、C1040T、T1040T)频率在MI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2(32%)、53(53%)、15(15%)和31(31.4%)、49(54.4%)、10(11.2%),等位基因C、T频率在MI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17(58.5%)、83(41.5%)和111(61.7%)、69(38.3%),2组之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505A位点:χ^2=1.6757,P=0.8524;χ^2=0.7881,P=0.6973;C1040T位点:χ^2=0.6482,P=0.3958;χ^2=0.7231,P=0.5291)。结论:编码TAFI的CPB2基因2个位点G505A和C1040T的基因多态性与MI没有明显关系。

  • 标签: 纤溶抑制物 凝血酶激活 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 心肌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