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肝硬化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常常被认为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所致。随着急诊内镜广泛开展应用。发现部分出血患者是由于胃粘膜病变所致。肝硬化并门脉高压时,胃粘膜变化不同于其他原因所致的胃粘膜病变,称为门脉高压性胃粘膜病变(gastricmucosallessionsinportalhypertension)。我
简介:目的探讨HDAg和HBsAg/HBcAg在丁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表达及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检测79例丁型肝炎患者肝组织HDAg、HBsAg和HBcAg表达,以52例乙型肝炎作对照。结果丁型肝炎HBsAg、HBcAg检出率(81%、71%)较乙型肝炎(94%、92%)低(P<0.05或0.01)。HDAg以肝细胞核表达为主,HBsAg以肝细胞浆表达为主,HDAg和HBsAg表达强度及阳性细胞分布呈一致性,且均与肝组织的炎症活动和病理损害程度相关(P<0.01)。HBcAg以肝细胞核表达为主,阳性细胞主要呈单个细胞或点状分布,且HBcAg阳性细胞明显少于HDAg阳性细胞。结论HDV感染会抑制HBV病毒抗原(HBcAg)表达;HDV致病机制中既有HDV的直接细胞毒性作用,也有HBV和HDV的协同作用。
简介:
简介:观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太鼠内脏动、静脉血管壁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分布及染色强度变化,探讨NO在门静脉高压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应用两种NOS特异性抗体.分别观察内皮型(eNOS)和诱生型(iNOS)NOS的变化特点.并结合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对染色强度进行量化处理。结果:肝硬化大鼠肠系膜上动脉(SMA)iNOS和eNOS染色强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增加(P<0.01),其中以eNOS增加更为明显。而两组门静脉(PV)NOS染色强度则无明显差异(P>005)。肝硬化组SMA的NOS染色强度明显高于PV(P<0.05)。结论:NOS在内脏血管表达增多.以及在SMA的表达高于PV,提示NO可能主要通过扩张内脏动脉、增加内脏血流量而参与门静脉高压的形成。
简介:目的观察慢性淤胆型肝炎高压氧治疗前后患者的肝血流、肝功能、肝组织学、超微结构变化。方法随机选择30例住院的慢性淤胆型肝炎患者,用宁波产高压氧纯氧单仓治疗,剂量为2.5MPa,每天2小时,10天为一疗程,休息2天后再行下一疗程,共6个疗程。治疗前后用肝血流图仪和多普勒B超测定肝血流图收缩波和门静脉右支血流量;行肝穿刺活检术,取新鲜肝组织,常规透射电镜病理观察。结果治疗后肝血流图收缩波和肝门静脉右支血流量明显升高;肝功能明显改善;治疗前后二次肝穿活检的10例患者中,9例患者肝组织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和肝细胞淤胆减轻;8例患者肝细胞线粒体肿胀和Kupffer细胞增生减轻;7例患者肝细胞变性坏死,汇管区炎症、毛细胆管淤胆减轻和溶酶体数量减少;6例患者肝组织内毛细血管增生明显;3例患者肝细胞内内质网增生、间质纤维化程度减轻;2例患者肝细胞内高尔基体扩张、贮脂细胞增生、间质纤维增生减轻。结论高压氧治疗慢性淤胆型肝炎,可增加肝动脉及门静脉右支血流量,改善患者肝脏功能和临床症状,有效地减轻肝细胞和毛细胆管淤胆及肝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损伤。
简介:目的对照分析内镜和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方法胆总管结石471例,其中内镜治疗365例,常规外科手术106例。采用EST、Pre—cut、EST后ENBD等方法,比较内镜治疗和常规手术治疗的效果,以及在适应症、并发症发生率和医疗费用等方面的不同。结果365例胆总管结石内镜取石成功359例,成功率98.36%。EST后总的早期并发症为10.86%(39/359),原因主要为胆管炎,占61.54%(24/39),而EST后行ENBD者早期并发症仅为2.96%(8/270),EST无后期并发症。内镜取石平均住院时间仅为3d。开腹手术创伤大,可产生胆管狭窄、胆管炎、肝功损害等并发症,住院时间7~18d,平均12d,EST的医疗费用显著低于开腹手术。结论EST对胆总管结石在住院时间、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都明显优于常规手术。
简介:目的了解HGV/GBV-C与HCV混合感染者肝组织HGV/GBV-C相关抗原的分布状况,探讨HGV/GBV-C对肝脏的损害机制。方法以抗HGV/GBV-CNS5单克隆抗体或抗HCVNS3单克隆抗体为试剂,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炎病人肝组织中HGV/GBV-C、HCV相关抗原表达。结果56例肝炎病肝组织中HGV/GBV-C相关抗原表达阳性率为26.79%(15/56);HCVNS3抗原表达阳性率为39.29%(22/56)。HGV/GBV-CNS5抗原表达阳性信号主要位于肝细胞胞浆中,染色阳性细胞周围可见淋巴细胞浸润。结论肝细胞中存在HGV/GBV-C相关抗原表达,其编码产物可能作为一种靶抗原,诱发免疫病理反应,免疫损伤可能是其发病机制之一。
简介:观察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多中心对照临床试验研究,纳入87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普通干扰素α-2b治疗组32例,给予注射600万单位普通干扰素α-2b,1次/隔日,疗程48w;阿德福韦酯治疗组27例,给予阿德福韦酯10mg口服,1次/d,疗程72w;和联合治疗组28例,同时给予普通干扰素α-2b,48w和阿德福韦酯72w。每隔12w检测各组患者ALT、血清HBV标志物和HBVDNA水平。结果干扰素单药治疗、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和联合治疗组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31.8±6.6)岁、(34.2±6.4)岁和(30.5±7.2)岁,基线HBVDNA水平分别为(7.68±1.56)log10IU/ml、(7.61±2.00)log10IU/ml和(7.80±1.79)log10IU/ml,三组患者间两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间性别构成和基线ALT水平亦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72w时,干扰素单药治疗和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患者HBeAg转阴率分别为41%和19%,HBVDNA转阴率分别为53%和63%,ALT复常率分别为63%和67%,HBsAg血清学转换率为0.0%,均显著低于联合治疗组患者(57%、89%、93%和14%,P〈0.05)。结论在病毒抑制、转氨酶复常和血清学转换率方面,普通干扰素α-2b与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2w的疗效明显优于两药单独应用的效果。
简介:目的观察血浆置换(PE)术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转归。方法对124例肝衰竭患者应用PE治疗223例次,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血生化指标、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判断临床疗效,观察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及转归情况。结果血浆置换术后自觉症状改善者达58.3%,血清胆红素显著下降(P〈O.01),凝血酶原时间显著缩短(P〈0.01)。治疗过程中出现血压一过性下降、皮疹、心慌、烦躁等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早期及中晚期肝衰竭的患者好转率分别为89.5%及12.5O%(P〈0.005),存在显著差异。结论PE可显著改善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血生化指标,且安全可行。
简介: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方法36例患者,采取拉米夫定治疗,分别于12月和24个月时观察ALT复常率,HBVDNA转阴率及HE;eAg转阴率,同时检测YMDD变异的情况。结果拉米夫定治疗1年的HBVDNA、HBeAg转阴率为别为54.5%、24.2%,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12.1%,ALT复常率78.8%,YMDD变异宰5.6%。停药半年后血清HBVDNA复阳率为22.2%,YMDD变异率18.2%,ALT再次升高率33.3%,死亡1例。结论拉米夫定能够有效降低HBVDNA水平.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YMDD变异的发生率逐渐升高,部份病例停药后出现病情反复或加重。
简介:目的评价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平行对照试验设计方案,将90例PBC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受试者均给予保肝支持疗法,试验组受试者在此基础上给予UDCA250mg口服,3次/d;给予对照组受试者泼尼松治疗。两组均治疗4w。常规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汁酸(TBA)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记录治疗期间受试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在治疗4w末,试验组受试者血清T-BIL、ALT、AST、ALP和GGT水平分别为(34.19±16.88)μmol/L、(48.58±23.31)U/L、(37.27±18.33)U/L、(104.51±43.55)U/L和(82.68±33.34)U/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7.35±31.10)μmol/L、(85.27±31.88)U/L、(73.55±15.71)U/L、(197.09±52.36)U/L和(131.66±37.58)U/L(P〈0.01);试验组受试者血清TBA为(20.27±9.11)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7±1.89)μmol/L(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如便秘(P=0.29)、头痛(P=0.29)、头晕(P=0.50)、心动过速(P=0.50)、恶心(P=0.33)和呕吐(P=0.50)等,均无显著性相差。结论UDCA治疗PBC患者的疗效优于泼尼松,且该药的不良反应较少,受试者可以耐受。
简介:目的观察乙肝疫苗、干扰素、苦参素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HBeAg和HBVDNA转阴率.方法乙肝疫苗60μg肌注,1月1次,共6次,干扰素300万单位,肌注1日1次,15次后隔日1次.疗程6个月.苦参素片0.2克1日3次,服6个月.结果经治疗3个月HBVDNA<1pg/m146例(76.6%),6例下降,无效8例,6个月HBVDNA<1pg/ml52例(86.6%),下降2例,无效6例.3个月HBeAg转阴26例(43.3%),6个月HBeAg转阴38例(63.9%).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均有免疫功能下降,采用联合用药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增加NK细胞和辅助T细胞功能,增强药物对机体清除HBV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