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背景:小肠器官是体外研究肠道上皮最好的工具,应用前景广泛,然而目前国内尚无相关研究报道。目的:在国内建立并优化小肠器官培养技术,为小肠上皮细胞的基础研究提供平台。方法:常规培养L-WRN细胞,收集含不同浓度胎牛血清(FBS)的条件培养基。处死6~8周龄C57BL/6小鼠,自末端回肠起取约15cm肠段,纵向剖开,EDTA法分离、收集隐窝上皮,以基质胶包埋多聚化后加入不同浓度梯度的L-WRN条件培养基,显微镜下动态观察出芽情况,待出芽达一定长度后,重新包埋传代培养。结果:与含20%FBS的L-WRN条件培养基相比,含10%FBS的条件培养基更有利于小肠器官的体外培养。条件培养基浓度为10%、15%、20%、25%、30%均可促使小肠器官形成,15%条件培养基的出芽率最高。结论:本研究在国内首次成功建立了小肠器官培养技术,并发现15%L-WRN条件培养基(含10%FBS)更有利于小肠器官出芽。

  • 标签: 小肠类器官 原代细胞培养 L-WRN细胞 培养基 条件性 隐窝 干细胞
  • 简介:关键内容●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通过多种途径损伤胃肠粘膜,主要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干扰前列腺素(PGs)的合成.NSAID溃疡常为"无痛”性,可以消化道出血或穿孔为首发症状.●一旦发现NSAID溃疡,对可以停用NSAIDs者应予常规抑酸剂治疗;如患者需继续服用NSAIDs,则需用常规剂量或倍量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对具有发生症状性NSAID溃疡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常规给予抗溃疡药物预防治疗.预防药物可选用PGs类似物,如米索前列醇或PPI.H2受体拮抗剂(H2RA)、硫糖铝、铋剂及中和胃酸药均不宜作为NSAID溃疡的预防用药.●目前认为,幽门螺杆菌(H.pylori)和NSAIDs是引起胃肠粘膜损害的两个独立因素,但两者作用可相加.需长期服用NSAIDs者或NSAID溃疡患者均应检测H.Pylori,对H.Pylori感染者应予根除治疗.

  • 标签: 非甾体类抗炎药 胃十二指肠损害 预防措施 治疗 胃疾病 溃疡
  • 简介:背景:直肠癌属于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上较少见。目前对直径1~2cm的直肠癌的治疗方式尚存在争议。目的:检测Ki-67在直肠癌中的表达水平,探讨直肠癌内镜切除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和武汉同济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确诊为直肠癌,肿瘤直径<1.5cm、行内镜黏膜切除术的患者83例,分析其病例资料,并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Ki-67表达。结果:术前内镜超声检查显示83例患者肿瘤均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无固有肌层浸润或转移,术后平均随访38个月,无一例患者复发或转移。所有患者肿瘤组织Ki-67均呈低表达(0.84%±0.67%),肿瘤直径<1.0cm与1.0~1.5cm组间性别、年龄、肿瘤部位、Ki-67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Ki-67指数均值0.84%为临界值分组,两组间各项临床病理参数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组直径<1.5cm的直肠癌Ki-67均呈低表达,提示肿瘤细胞增殖不活跃。对于直径<1.5cm、无固有肌层浸润或转移、Ki-67低表达的直肠癌,内镜局部切除治疗安全、有效。

  • 标签: 直肠类癌 免疫组织化学 KI-67抗原 内镜切除 预后
  • 简介:癌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恶性肿瘤,以消化道最为常见,本文对近年来消化道癌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内镜下治疗进展作一评述,以利于提高相关知识和临床诊治水平。

  • 标签: 消化道类癌 临床特征 内镜治疗
  • 简介:目的:肠易激综合征(IBS)是常见而典型的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胃肠激素是调节胃肠运动的重要因素,可能与IBS密切有关。本研究观察IBS患者血浆及乙状结肠黏膜中血管活性肠肽(VIP)、P物质(SP)、生长抑素(SS)、胆囊收缩素(CCK)、神经降压素(NT)及酪神经肽(NPY)的含量,旨在探讨

  • 标签: 肠易激综合征 胃肠肽类激素 相关研究 发病机制 临床意义
  • 简介: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anti-innammatorydrugs,NSAIDs)由于具有良好的止痛、抗炎和退热作用而得到广泛应用.据估计全世界每天有近3000万人服用NSAIDs,美国每年约有40%的老年人服用此类药物,而且随着人口的老龄化,NSAIDs的应用有增加的趋势[1].

  • 标签: 幽门螺杆菌感染 非甾体类抗炎药 胃十二指肠黏膜损伤 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