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5 个结果
  • 简介:1病历介绍.病人男,47岁,农民,以进行性吞咽困难3个月,头面部包块2个月于2000—09—04日来我院就诊。病人3个月前自感进食有梗噎感,并逐渐加重,1个月后前额部出现皮下小结节,不痛,数日后于头顶部又出现2个小结节并逐渐增大,同时结节表面逐渐发红、糜烂。查体:T36.5℃,P80次/min,Bp100/60-mmHg消瘦,全身浅表性淋巴结无肿大。

  • 标签: 结节 头面部 皮下转移 病人 食管癌 包块
  • 简介:目的:食管是全球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为食管的复发与转移,肿瘤转移抑制基因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近年来医学领域对肿瘤转移抑制基因的重视与研究也在不断提高与深入,本文主要就常见7种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在食管中的表达及意义进行分析探讨,为食管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食管存档蜡块100例为研究目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本组食管组织中KISS1/hot7T175、KAI1/CD82、BRMS1、TIP/CC3、Maspin、MKK4、MTSS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食管转移的关系。结果:食管的淋巴结转移与KISS1/hot7T175、KAI1/CD82、Maspin蛋白表达呈负相关性(P<0.05),与MTSS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性(P<0.05);与TIP30/CC3、BRMS1、MKK4蛋白表达无关(P>0.05)。食管的远处转移与KISS1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性(P<0.05),与MTSS1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性(P<0.05),与KAI1/CD82、BRMS1、TIP/CC3、Maspin和MKK4蛋白表达无关(P>0.05)。结论:KISS1/hot7T175蛋白基因可能抑制食管的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KAI1/CD82、Maspin蛋白基因可能抑制食管的淋巴结转移。MTSS1蛋白基因可能促进食管的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

  • 标签: 食管癌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免疫组织化学法
  • 简介:目的探讨疼痛管理对晚期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在95例PLC患者中,给予42例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予43例观察组患者常规护理联合疼痛管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采用Morisky用药依从性量表评价患者用药依从性,采用《行为医学量表》评价患者生命质量,采用我院自制的量表行护理满意度评价。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在43例观察组患者中,治疗依从性好者38例(88.4%),显著高于42例对照组中的26例(61.9%,P<0.05);生命质量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为8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4%(P<0.05)。结论疼痛管理有助于减轻晚期PLC患者的痛程度,提高治疗依从性和生命质量,应强化开展此工作。【关键词】原发性肝癌;疼痛管理;生命质量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疼痛管理 生命质量
  • 简介:病例:患者女,62岁,主诉“上腹痛2年,牙龈出血2个月”于2010年4月19日收治入院。患者2午前于本院行肖镜检查并取活检,病理结果:(胃体)低分化腺癌(见图1),免疫组化检查:Ki-67(+)、CK(+)、CEA(+)。诊断“胃癌”明确,遂行胃癌根治术,术后未行后续治疗。患营诉间断上腹隐痛,服用药物不洋。2个月前自觉口腔右下颌磨牙区出现一包块,约黄豆大小,咀嚼时稍感小适,无疼痛。肿物生长较快,就诊时已有鹌鹑蛋大小,并时有出血,可自行停止。入院检查:全身一般情况好,左锁骨上方町扪及数个黄移大小的淋巴结,质硬,黏连,小可推动。心肺佥体未发现异常。

  • 标签: 胃肿瘤 牙龈 肿瘤转移
  • 简介:黏着斑是细胞与周围环境的接触点,其组装和解聚的周转过程通过机械信号传导驱动细胞迁移,这种信号传递分子机制对创伤愈合、肿瘤转移等生物进程至关重要。目前肿瘤治疗中较大的难题是肿瘤细胞对传统治疗药物的治疗抗性和肿瘤转移,有关研究提示这与黏着斑分子功能密切相关。本文将就黏着斑的结构、功能及肿瘤转移中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黏着斑 肿瘤转移 细胞迁移 力传导
  • 简介:大肠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尽管大肠癌的治疗手段有较大的改进,但其5年生存率仍然不高。大肠癌的侵袭转移是患者预后差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其过程除受传统的黏附分子、蛋白水解酶的调控之外.趋化因子及其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缺氧、microRNAs等多种因素的参与也越来越受重视。因此,研究这些因素在大肠癌的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对其预后的估计和指导临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大肠癌 侵袭转移 趋化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缺氧 MICRORNAS
  • 简介:大约有10.5%-12.9%的大肠癌患者在第一次剖腹术时就发现有肝转移,而且大多因有肝转移无法施大肠癌根治术。另外,根治术后复发的病例中,肝转移也很常见,因此肝转移是影响大肠癌愈合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回顾性分析了南方医院1985—1995年大肠癌患者354例,发现合并脂肪肝的大肠癌患者很少发生肝转移,为研究肝转移的发生机制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

  • 标签: 脂肪肝 大肠癌 肝转移 病理分型 病理分期 发病诱因
  • 简介: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的分子调控机制是目前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众多研究表明,肿瘤细胞侵袭转移能力与其产生或诱导产生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能力密切相关。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一个由多个成员组成的蛋白水解酶家族,是丝氨酸蛋白酶、半胱氨酸蛋白酶、天门冬氨酸蛋白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4类蛋白水解酶中较为重要的一类,它们几乎能降解细胞外基质的所有成分。

  • 标签: 基质金属蛋白酶 肿瘤侵袭转移 蛋白水解酶 肿瘤分子生物学 天门冬氨酸 细胞外基质
  • 简介:目的探讨色素内镜对上消化道早期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内镜下对98例可疑病变进行黏膜染色,分别在染色前后进行内镜诊断比较,并与活检或手术切除灶的病理结果分析对比。结果食管黏膜染色36例,不着色区取材6例,病理报告鳞癌5例,腺癌1例,浅着色区取材30例,病理报告食管炎症12例,轻度不典型增生7例.中度不典型增生6例,重度不典型增生3例,鳞癌2例,浅着色区不典型增生诊断率为53.3%,染色前后食管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0%和75%,比较病理诊断,染色后诊断符合率提高25%。胃黏膜染色62例,病理诊断胃溃疡26例,伴异型增生10例,胃黏膜内18例,胃黏膜下15例,染色前后早期诊断分别为75.8%和87.9%,比较病理诊断,染色后诊断符合率提高12.1%。结论色素内镜可提高病变活检准确率及上消化道早期前病变的诊断率,方法简便安全,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 标签: 色素内镜 上消化道早期癌 癌前病变 诊断 黏膜染色
  • 简介:本文使用特异的兔抗人肝组织蛋白酶B抗体及全长人CBcDNA,采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技术研究CB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在两种不同的水平(mRNA及蛋白质水平)上,胃癌组织中CB的表达明显增高,且与浸润深度、生长类型及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组织学类型无关,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CB在胃癌的生长浸润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

  • 标签: 组织蛋白酶B 浸润转移 胃癌 原位杂交 免疫组化
  • 简介: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转移性结直肠癌预后较差,单纯化疗的总生存期仅为1—1.5年。近年来,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为作用靶点的分子靶向治疗已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并且成为近期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转移性结直肠癌分子靶向治疗的策略展开思考。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肿瘤转移 分子靶向治疗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肝内转移灶cT动态增强表现特征以及肝内分布规律。方法2011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结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94例,常规行三期增强CT检查。结果在94例结直肠癌患者中,检出肝内转移灶389个,包括环形强化灶224个(57.6%),结节状强化灶122个(31.4%),其它类型强化灶43个(11.1%);33例右侧结肠癌患者肝内转移灶位于肝右叶者89个(69.5%),位于肝左叶者39个(30.5%),右叶分布比例明显高于左叶(P〈0.05);61例左侧结肠癌患者肝内转移灶位于肝右叶者137个(52.5%),位于肝左叶者124个(47.5%),两组肝内转移灶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结直肠癌肝转移灶CT动态增强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其原发病灶位置与肝内转移瘤分布有一定的规律,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提高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检出率。

  • 标签: 肝转移癌 结直肠癌 螺旋CT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肝内胆管(ICC)患者术后生存的因素。方法2011年12月~2015年2月我院诊治的ICC患者94例,对其中35例行姑息性治疗,即肝内扩张胆管置管引流术,对另59例行根治性肿瘤切除术。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ICC患者术后生存的因素。结果经随访,本组94例ICC患者生存期为3~35个月,平均为(26.1±4.6)个月;1a生存率为76.6%,2a生存率为7.4%;单因素分析显示,ICC肿瘤数目、直径、肿瘤分化、血清CEA、CA19-9和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以及手术方法为影响术后患者生存的因素(P<0.05);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肿瘤多发、低程度分化、血清CEA大于25μg/L、血清CA19-9大于182U/ml、手术切除组织边缘肿瘤细胞阳性、淋巴结转移和姑息性手术是影响ICC患者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ICC患者预后差,很多患者在诊断时已失去根治性切除肿瘤的机会,即使获得肿瘤切除而根治的患者仍存在很多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临床医生需认真研究这些因素,而给予相应的处理。

  • 标签: 肝内胆管癌 姑息性治疗 根治性切除 预后
  • 简介:新辅助治疗是指在成功的术后辅助治疗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术前辅助治疗,作为胃癌和食管综合治疗的方法之一,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消化道肿瘤的治疗。其目的在于增加手术切除肿瘤的可能性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包括新辅助化疗、新辅助放疗和新辅助放化疗。

  • 标签: 胃肿瘤 食管肿瘤 肿瘤辅助疗法 存活率
  • 简介: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长度为21~25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分子RNA,参与基因转录后调控。研究发现,miRNAs的异常表达与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miRNAs在不同癌症中水平不同。研究证明,miRNAs可以作为肝细胞分类、预后和早期诊断的生物学标志,并有望成为体内治疗的新靶点。本文对各类miRNAs小分子与肝细胞发生的关系,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潜能等进行了介绍。

  • 标签: 肝细胞癌 MICRORNAS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提高治疗原发性胆囊疗效。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6例原发性胆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明确诊断17例,术中及术后病理确诊19例,其中术中漏诊4例,占21.1%。随访33例,术后半年内死亡19例,1a以上8例,2a以上5例,5a以上1例。结论:原发性胆囊预后较差,5a生存率3%,术后平均生存期约11个月。强调早期诊断治疗避免漏诊的重要性。

  • 标签: 胆囊癌 误诊原因 临床表现 手术方式 病理分期 发病原因
  • 简介: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与肝细胞(HCC)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及序列测定法检测65例HBVDNA阳性的HCC和7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基因型。结果在65例肝细胞患者中,B型16例(24.62%),C型49例(75.38%);在7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B型42例(58.33%),C型30例(41.67%),肝细胞患者C型感染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x^2=15.91,P〈0.05);在肝细胞患者,B型感染者的平均年龄为40.12±8.91岁,C型为42.24±11.23岁(t=1.68,P〉0.05)。在B型感染者中男性14例,女性2例,C型中男性43例,女性6例(x^2=7.27,P〉0.01)。结论HBVC基因型与肝细胞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

  • 标签: 肝细胞癌 乙型肝炎病毒DNA 基因分型
  • 简介:胃癌内镜形态与病理类型之间的关联已逐步阐明,依据早期胃癌的形态鉴别其组织分化类型已成为可能。上皮内瘤变作为胃癌的前病变,其进展至胃癌的概率不一,但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与胃癌的关系密切。近年来发布的一系列国际诊断标准初步解决了胃黏膜活检组织的病理学评价这一难题。本文就上述几个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概述。

  • 标签: 胃肿瘤 癌前病变 活组织检查 内镜 病理学